新闻
-
双喜临门!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方向班开...
3月6日下午,由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与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博音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听力康复方向班开班仪式在成都举行,校企双方代表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 据了解,四...
财经
-
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开馆暨 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
2021年5月1日下午3:00,由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广东省当代陶瓷美术馆主办的“养真——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家瓷艺精品(上海)邀请展”在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隆重开幕,展览将持续至5月15日...
民生
-
上海顾村大居建设基本恢复节奏,年内还有40余幅保...
上海百余项重大工程陆续复工,民生工程进展如何?4月9日,记者走访宝山区顾村大居拓展区新顾城BSPO-0104单元0401-04地块看到,两百余名建筑工人正在作业,施工现场基本恢复正常建设节奏。15栋15层高层住宅已出现...
“实验室”直通“生产线” 放大上海科创吸引力
发布时间:2021/08/27 科技 浏览:365
过去一年,上海科学家在《自然》《科学》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4篇,比上年增长42.5%,占全国总数的32%;发明专利授权24208件,比2019年增长6.5%;连续8年蝉联“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制度创新不仅有效推动和保障了科技创新,也放大了源自原始创新能力的上海科创吸引力。
昨天举行的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关于检查本市贯彻实施《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情况的报告。《条例》实施一年半以来,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基本框架体系已经形成,战略科技力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高水平的创新网络、政策法规及制度改革的主体架构已基本建成。
审议中,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们建议:进一步完善科研预算投入与支持机制,提升科创与产业发展融合度,优化创新人才环境,进一步提升创新策源功能,让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调研发现,高校科研机构在高价值技术鉴别、知识产权保护、精准转移转化等方面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已布局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加强龙头企业牵引,紧密对接产业技术需求,促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提高。
两至五年,这是目前科研项目普遍的执行周期,但对于攻克前沿基础研究而言,这样的周期长度可能意味着“刚进入应用研究阶段,经费就跟不上了”。对此建议,要充分适应科研规律,营造更包容的创新环境。
成果的背后是人才,其主观能动性被激活。《条例》施行后,上海探索重点项目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制“不设限”的机会激励潜在人才攻关“卡脖子”技术。科研项目“包干制”试点项目也扩大至303个,大大增加了科研人员申请和实施科研项目的便捷性,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关注顶尖科学家外,我们还需关注活跃在科研一线的年轻人才。”毛祥东等委员建议加快制定上海市重点领域产业紧缺人才目录,引进培养集聚产业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大技能性人才培养力度。在人才收入分配方面,不少委员提出,“撒胡椒面”现象犹存。为此建议出台相关实施细则,提升一线科研人员、技术人员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