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双喜临门!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方向班开...
3月6日下午,由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与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博音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听力康复方向班开班仪式在成都举行,校企双方代表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 据了解,四...
财经
-
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开馆暨 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
2021年5月1日下午3:00,由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广东省当代陶瓷美术馆主办的“养真——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家瓷艺精品(上海)邀请展”在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隆重开幕,展览将持续至5月15日...
民生
-
上海顾村大居建设基本恢复节奏,年内还有40余幅保...
上海百余项重大工程陆续复工,民生工程进展如何?4月9日,记者走访宝山区顾村大居拓展区新顾城BSPO-0104单元0401-04地块看到,两百余名建筑工人正在作业,施工现场基本恢复正常建设节奏。15栋15层高层住宅已出现...
长三角国创中心:努力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发布时间:2023/04/03 财经 浏览:873
“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正在加快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发挥科技创新策源作用,扩大高水平科技供给,通过构建开放的创新生态环境和优质的创新创业土壤,持续筑牢创新优势。”
近日,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党委书记、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谭瑞琮在接受人民网上海频道专访时表示,自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三省一市集聚科技资源,充分发挥上海科创中心龙头带动作用,强化苏浙皖创新优势,向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共同体目标不断迈进。
总部位于上海张江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长三角国创中心),是由科技部批准、沪苏浙皖合作共建的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探索围绕建立成果转化新机制、资源配置新模式、创新要素高效流动的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也是上海构建科创共同体、促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创新、改革,推动长三角产业高地建设
“长三角国创中心的成立,是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个战略,以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为主体,联合苏浙皖等地相关机构共同建设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旨在建设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长三角区域产业高地建设、实现产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谭瑞琮说。
成立以来,长三角国创中心按照“一个核心团队、一套运行机制、一体化建设管理”的模式,探索建立一体化高效运行的新机制,加强区域创新资源统筹、开放与共享,兼顾三省一市各自的资源禀赋与基础优势,实现各扬所长的差异化协同发展。
“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建国创中心,按照一体化的方式建设运行,实现人员管理一体化、业务机制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支撑长三角创新要素更高效流动。”谭瑞琮表示。
作为科技体制和机制改革的试验田,长三角国创中心在研发机构建设、人才引进激励、财政科研资金使用上,正在探索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更高质量服务长三角区域发展。
2023年2月,长三角国创中心联合上海宝山区,以“拨投结合”的模式,支持“激光晶体材料”和“泛半导体腔体”两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项目,正式在上海落地。
“拨投结合”是长三角国创中心支持原创性引领性重大项目研发攻关、孵化推动创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项重要举措。
谭瑞琮介绍,针对早期风险度高、但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项目,国创中心前期按照科研项目方式投入支持,加速推动技术熟化,走向市场;当项目获得社会化融资时,国创中心的前期投入则转化为股权。
“拨投结合”支持模式,在项目早期市场融资失灵阶段,帮助团队承担研发风险,加速技术成熟被市场认可,并有效保障研发团队研发与运营的主导权;同时,引导更多市场资本参与产业前瞻性硬核技术投资,有效放大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能。
据介绍,截至2022年底,长三角国创中心已通过“拨投结合”的方式,在长三角区域累计组织实施了57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项目,其中国创中心累计支持6.45亿元,带动地方投入支持8.77亿元。已有11个项目达成研发目标并实现A轮融资,部分项目进入B轮,其中氮化镓射频技术、碳化硅外延设备、容损RDMA芯片及其网卡、先天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治疗、柔性定制辊压技术等5个项目估值超过10亿元。
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五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围绕“一体化”和“高质量”跨域协同提速。
在谭瑞琮看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上海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主力军,始终扮演着“龙头”角色,发挥着独特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能够代表长三角乃至中国承接和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的,肯定是上海。
“上海要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应加大力度发展研发产业,为产学研用多主体协同创新提供专业化、国际化服务,加快推动上海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谭瑞琮强调。
谭瑞琮认为,要进一步发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优势,强化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不仅代表上海、更代表整个长三角,加大力度引进汇聚全球优质创新资源,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方面充分联动苏浙皖地区产业发展的需求,以长三角为基础吸引集聚全球高端人才和创新成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导入全球创新资源。
同时,要聚焦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以“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的理念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一批高水平、有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企业、行业隐形冠军企业,带动长三角产业更高质量发展;引进一批能为企业提供一流技术服务和技术解决方案的国际研发公司落户上海,以市场化的方式为长三角乃至全国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供给。
此外,要进一步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推动金融资本助力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按照市场规律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提供金融支持推动科创企业快速发展,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参股有发展潜力的初创硬核科技企业,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科技金融支持机制,实现上海科创中心与金融中心的联动融合,塑造上海引领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2020年12月,科技部印发《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要完成长三角科创共同体的体系构建,任务可谓艰巨。对此,长三角国创中心如何发挥长三角三省一市各自比较优势,加强协同创新,持续有效推进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
“长三角各地区在资源禀赋、产业特色、政策制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如何在一体化过程中,兼顾各地区的发展需求与整体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谭瑞琮认为,长三角国创中心将通过持续推动“四个一体化”,着力推动三省一市的跨区域创新协同。
在推动发展理念一体化方面,推动三省一市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理念的统一,共同促进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
在推动规划布局一体化方面,国创中心统筹规划全球创新资源集聚网络建设、全球战略科技人才引进,统筹布局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形成协同有序、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
在推动制度政策一体化方面,发挥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作用,持续探索并复制推广三省一市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做法,打破三省一市之间跨区域创新协同和成果转化的政策壁垒。
在推动资源共享一体化方面,加速长三角区域内各类科教资源协同共享,统筹国内外高校、中科院等在长三角部署的科教资源区域协同,加快推进科教资源与产业需求对接。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创新实践
谭瑞琮介绍,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从创立初始,就是坚持从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未来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推动建设产业技术的创新体系和生态,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的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产业人才是流动性最强、关注度最高、影响面最广的群体。在支撑创新人才高地建设上,国创中心聚焦创新人才的引进、激励和培养,打造梯次合理的产业创新人才体系。”据谭瑞琮介绍,长三角国创中心一方面以长三角产业重大需求为导向,全球范围吸引、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支持他们开展创新创业,施行多元投入、团队控股,充分赋予人才自主权,降低人才创新创业成本。
另一方面,着眼于产业基础人才的培养、教育和发展,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把产业重大创新需求和企业关键技术难题作为人才培养课题,充分开放国创中心体系专业研究所、联创合作企业的科研实践平台资源,联合海内外的高校院所合作开展“产业基础人才联合培养”,实施校内校外“双导师”、科研实践“双平台”、学术产业“双证书”、企业社会“双激励”、资源需求“双链接”、国际国内“双通道”等机制,面向产业、面向实践、面向未来输送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截至2022年底,长三角国创中心已经同国内外多所高校、研发载体、企业共同联合培养研究生5500多名。
近日,长三角国创中心承担了中组部、教育部等九部委联合开展的“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工作,并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上海)”,构建集实践教学、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于一体产业基础人才培养平台,联合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产业科技一线、兼具研发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产业创新人才。
“长三角国创中心的建设目标是要在十四五期间,面向长三角区域,构建一个集创新资源、研发载体、产业需求于一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在谭瑞琮的心中有着这样一番蓝图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