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双喜临门!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方向班开...
3月6日下午,由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与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博音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听力康复方向班开班仪式在成都举行,校企双方代表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 据了解,四...
财经
-
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开馆暨 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
2021年5月1日下午3:00,由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广东省当代陶瓷美术馆主办的“养真——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家瓷艺精品(上海)邀请展”在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隆重开幕,展览将持续至5月15日...
民生
-
上海顾村大居建设基本恢复节奏,年内还有40余幅保...
上海百余项重大工程陆续复工,民生工程进展如何?4月9日,记者走访宝山区顾村大居拓展区新顾城BSPO-0104单元0401-04地块看到,两百余名建筑工人正在作业,施工现场基本恢复正常建设节奏。15栋15层高层住宅已出现...
全球气候变化如何应对,绿色低碳发展怎样践行?上海交大“城市生态发展”项目中心成立
发布时间:2019/06/04 新闻 浏览:1051
6月3日报道: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是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全球科学家的密切合作,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立解决。我国城市化既重复了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一般过程,又由于我国人口规模和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差异和约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在科学规律和技术需求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上海作为我国经济科技中心,如何通过学术创新和技术发展达到其生态可持续发展目标,是构建全球性城市重要途径。
6月3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弗劳恩霍夫“城市生态发展”项目中心成立仪式暨中德城市生态发展合作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该“城市生态发展”项目中心将落户杨浦区,是继上海交大与弗劳恩霍夫智能制造项目中心成立之后,弗劳恩霍夫与交大共建的另一个重要研究平台。项目中心未来将作为中德在城市生态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平台,致力于为中德及全球科学家构建广泛而深入的合作机会。
弗劳恩霍夫协会国际交流局局长托马斯?迪克特(Thomas Dickert)、弗劳恩霍夫国际合作交流司总工及中国地区合作业务负责人克里斯托弗?米特和(Christoph Mitterer)、杨浦区副区长丁欢欢、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奚立峰及弗劳恩霍夫协会相关成员、上海交大部分师生共同出席了签约仪式。
在中德城市生态发展合作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主要围绕“上海交通大学-弗劳恩霍夫‘项目中心’发展规划”、“健康建筑环境发展与思考”、“可持续智慧城市建设”“德国巴伐利亚州与中国的合作与展望”四个主题报告展开,旨在通过学术交流,共同探讨城市建筑发展现状。
聚焦“城市生态发展”,搭建中德合作平台
上海交通大学-弗劳恩霍夫“城市生态发展”项目中心主要围绕“生态环境、智慧城市、绿色建筑、城市治理”等研究领域,依托杨浦区、上海市乃至长三角地区建筑创新产业的优质资源,积极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与应用,服务于全市乃至全国相关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切实发挥作为全国首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区域示范基地和高校示范基地的承载辐射作用。“项目中心”将举办德国弗劳恩霍夫开展中德合作20周年科技周活动,并建立德国绿色城市建设科技展示中心和中德绿色智能建筑科技示范基地。未来两年双方还将以“项目中心”为依托,搭建中德、中欧合作平台,成为中德、中欧在城市生态发展领域中的合作枢纽。
专家齐聚,探讨城市建筑新发展
项目中心专家代表、上海交大连之伟教授以“健康建筑环境发展与思考”为题进行了主旨报告。城市的生态发展离不开建筑、社区等健康、宜人环境的营造,而这一切均需要“以人为本”,尤其是在能源、环境、健康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今世界里,如何营造良好的建筑室内外环境、提高人们的热舒适水平、避免病态建筑综合症的产生、降低能源消耗等问题已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这次的健康建筑环境的发展与思考的报告,在首先阐述了人体热舒适的机理后,以温度为例,讲述了由于温度突变对人体健康与舒适带来的影响,进而为建筑与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提供了参考。
项目中心专家代表托马斯?齐迈亚(Thomas Kirmayr)就“可持续智慧城市建设”,提出现代建筑产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不仅对可持续、生态节能有着越来越高的标准,而且在智能化、数字化建筑设计、管理与运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建筑市场面临着多重挑战,更复杂的建筑系统、更新型的材料以及更高要求的建筑工艺,造成了单位生产力的降低以及故障与错误的增长。再加上各种资源的缺乏,使得建设成本增加,周期变长,整个产业的效益正在变小。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在工业4.0的浪潮中,建筑行业也将必将向预制化、模数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未来建造房子就如同建造一辆汽车或者飞机,在实施之前经过软件的模拟与调试,在统一的平台上将所有问题予以解决。大量的工作不是在工地现场,而是在计算机中进行,并结合VR技术实现虚拟工地与虚拟建筑的呈现。房屋开始建造的那一刻就代表着它可以进入市场被销售。数字化与工业化预制是未来建筑行业节约成本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政府支持,强强联合;专家领衔,驱动发展
在上海市杨浦区的资金和空间支持下,上海交大与弗劳恩霍夫强强联合,成立该项目中心。中德双方在城市生态发展理念和技术合作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包括:低影响开发技术、绿色建筑技术、智慧城市与管理技术、人居环境生态设计技术、健康环境控制技术、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等。这些技术是现实城市低碳绿色发展、构建健康人居环境、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在此基础上,通过全球科学家的密切合作,针对全球城市生态发展领域的共性科学问题和共性技术进行创新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技术共享和可持续发展,将可以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目前,中德双方在海绵城市效能智能化评估和可持续管理、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构建和湿生植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技术合作成果,如:水生植物菖蒲的资源化利用,菖蒲在生长季节发挥吸收和代谢水中富营养和其他污染物的作用,具有高效的水体净化作用。秋季休眠后通过收割把水中的污染物带出水体,通过研发技术加工工艺,形成健康环保安全的建筑材料,这些成果在逐渐的推广利用中。
项目中心中方主任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车生泉教授担任。车生泉教授主要从事城乡生态功能与生态规划、城乡生态保护与修复设计、生态美学与生态游憩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项目中心德方执行主任由李宏博士担任。李宏博士是德国注册建筑师、注册规划师,现任弗劳恩霍夫建筑研究所生态与智慧城市高级研究员,德国标准协会(DIN)智慧城市标准委员会成员。项目中心专家代表托马斯·齐迈亚(Thomas Kirmayr)现任德国弗劳恩霍夫建筑创新联盟(BAU)主席,弗劳恩霍夫建筑研究所建筑系统方案部副部长,德国标准协会(DIN)BIM委员会成员。另一位专家代表连之伟则是上海交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室内环境与能源方面的研究,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及“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的研究。
互补关系汇集两国技术优势,产学研协同促进成果转化
城市居住环境与民生密切相关,“项目中心”在推进科学前沿研究的同时,将致力于将相关技术转移、转化并推广应用。为建筑和基础设施部门汇集技术解决方案并推出联合科学方法。
弗劳恩霍夫在城市建筑物理和高效能源供应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上海交通大学在城市和农村用地方面的知识为“地区”专题领域奠定了基础。同样,“建筑”部门以上海交通大学在建筑信息模型(BIM)数据处理和新建建筑预制方面的专业技术为基础,而弗劳恩霍夫协助其了解BIM流程和规划工具以及工业生产和翻新。这种互补的科学伙伴关系将汇集两国的方法,并为中国建筑和基础设施部门提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
在可持续城市发展背景下,“项目中心”将在地区和建筑物两个尺度上转移相关技术,并对相关产业形成辐射。在地区的尺度上,“项目中心”将致力于通能够实现有效的能源供应的规划与设计技术、雨水管理与绿地管理技术与系统的推广与应用,潜在的研发合作伙伴包括:城市规划部门、能源供应商、城市规划局、开发商、投资者及建筑师。
在建筑物的尺度上,“项目中心”的建筑信息建模技术可实现房地产的可持续建设和运营。除了在规划中节省成本和时间外,通过技术系统和预测模型的故障诊断,此类建筑信息模型可用于使性能操作更节能。为此,将开发能够实现国际综合标准的算法和方法,并会对预制建筑和最终工业化建筑产生影响。除了大量的新建筑外,中国的长期建设热潮将在未来几年内导致广泛的重修工作。除了预制解决方案之外,建立相应的建筑物理专业技术也是必要的。在这一领域,“项目中心”的潜在研发合作伙伴有:建筑业主、建筑师、专业规划师、工程师、组件和产品制造商以及建筑设备、软件公司、设施经理。
该平台的成立,必将促进中德在绿色建筑、智慧城市、城市治理、生态规划等方面的全面合作交流,并带动相关产业的更新升级,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