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双喜临门!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方向班开...
3月6日下午,由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与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博音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听力康复方向班开班仪式在成都举行,校企双方代表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 据了解,四...
财经
-
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开馆暨 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
2021年5月1日下午3:00,由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广东省当代陶瓷美术馆主办的“养真——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家瓷艺精品(上海)邀请展”在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隆重开幕,展览将持续至5月15日...
民生
-
上海顾村大居建设基本恢复节奏,年内还有40余幅保...
上海百余项重大工程陆续复工,民生工程进展如何?4月9日,记者走访宝山区顾村大居拓展区新顾城BSPO-0104单元0401-04地块看到,两百余名建筑工人正在作业,施工现场基本恢复正常建设节奏。15栋15层高层住宅已出现...
张晓玲:希望把来自基层的垃圾分类“上海经验”分享到全国
发布时间:2019/08/03 新闻 浏览:988
夏季,高温酷暑,台风暴雨,是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中考时间”。作为超大型城市的上海,在“智慧”上发力,以大数据、物联网提高城市管理的精度;也在制度上“落子”,以机制创新保障城市管理的盲点被及时发现、及时弥补。不过,无论是“硬件改造”,还是“软件更新”,把精细化落到实处的关键依然是“人”,是有着“螺丝钉精神”的奋斗者们。
今夏的上海,垃圾分类是城市精细化管理所面对的一道新考题。目前,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已经“满月”。本报从今日起推出“在繁华都市里,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特别报道,由记者深入基层寻访一枚枚“螺丝钉”,为他们的辛勤付出点赞。
上午7点不到,张晓玲就“全副武装”出门了。她的“装备”包括帽子、墨镜、扇子、毛巾、水壶,还有印着“上海志愿者”字样的马甲——没错,张晓玲是上海垃圾分类的一名社区志愿者,她的岗位就在分类垃圾箱旁边。
近期上海气温一直在飙高,“早上站在垃圾箱边汗如雨下,晚上则被蚊子叮”,这是垃圾分类志愿者们的真实写照。但张晓玲从来不觉得苦,事实上,作为上海极少经历过两个夏天的垃圾分类社区志愿者,张晓玲付出了汗水,也亲眼见证了上海在垃圾分类上取得的很大进步。
夏天分拣湿垃圾,常要“先憋一口气”
张晓玲早晚值守的垃圾分类箱房,位于徐汇区康健街道丁香园小区门口附近。天气热了,站在垃圾箱旁边的滋味闷热不好受。张晓玲说,虽然早晚避开了太阳最猛烈的时候,但由于志愿者大都是年纪较大的老人,长时间站着容易中暑。天热的另一个“副作用”也在显现,湿垃圾在居民家中“闷”了一晚上,异味在夏天更甚,帮助居民重新分拣,经常要“先憋一口气”。不过,她说,垃圾分类最辛苦的五六月已经过去,得益于居民们习惯的养成,她们现在的工作量要减少很多。
今年4月,丁香园召开垃圾分类动员大会。5月,小区各处的垃圾桶撤桶。6月,启动定时定点投放垃圾,30多位志愿者组成团队,每天有两人负责早晚驻守在垃圾分类箱房。刚开始,有些居民不配合,垃圾扔了就走,她们就必须一边解释,一边帮助分类,“我们开始也担心居民不听劝,坚持了几周,情况一下子就好转了,现在分类的准确率能达到99%”。
工作中,张晓玲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及时与居委会沟通做出调整。比如,小区里很多年轻人工作繁忙,经常错过扔垃圾的时间,为此,丁香园将其中一个垃圾分类箱房变成误时垃圾投放点,派专人巡查;还比如,有居民反映,破袋扔湿垃圾,经常会弄脏手,不久后,箱房边就多出了一个洗手池。
正确分类,志愿者赢了人工智能
作为上海最早一批加入垃圾分类的社区志愿者,张晓玲很“懂经”,哪一种垃圾,经她一过目,立时能辨。前几天,张晓玲和阿里人工智能(AI)识别垃圾分类程序进行了一次“人机比拼”,结果,她凭借药品包装袋内是否有残余药品做出了正确分类,战胜了机器。
经验来自长期的志愿者服务。张晓玲经常也会碰到“怪异”的垃圾,前阵子端午节,小区居民包粽子、吃粽子,问她“粽叶是什么垃圾”,她开始认为是湿垃圾,后来看新闻才发现是干垃圾,“在小区里,玉米皮、椰子壳、贝壳、小核桃壳都是常见垃圾,但也比较容易搞错,因为它们都属于干垃圾”。
因为头脑里有清晰的垃圾分类“知识图谱”,前段时间,张晓玲和她的搭档同时被阿里巴巴公益聘请为AI训练师志愿者,成为全国首批AI训练师志愿者。张晓玲的新工作很简单,当碰到难以分辨的垃圾时,用手机拍照、上传、创建素材,同时定期通过AI识别做垃圾分类测试,为AI识别准确率提升提供优化建议。
别看是一次次简单的上传或者纠错,影响力却很大——7月3日以来,已有超过1300万用户通过淘宝、支付宝入口来使用AI识别垃圾分类。张晓玲很认可这份新的志愿者工作,“全国各地都将陆续开展垃圾分类,我自己亲身经历了上海垃圾分类的全过程,希望把来自基层的‘上海经验’分享到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