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financial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松江万亩泖田变成申城“粮仓”

新闻

“以音会友 碰头会” 跨越国界,共启青春梦想之旅! “以音会友 碰头会” 跨越国界,共启青春梦想之旅!

4月13日,梦与梦艺术中心一场充满包容、国际化与年轻活力的“以音会友 碰头会” 热烈上演。活动现场,来自不...

财经

“好样的 吴兴”成网络热词  吴兴新青年城市火出圈 “好样的 吴兴”成网络热词 吴兴新青年城市火出圈

  诠释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介绍悠久历史文化积淀、讲述人文风情、展示城市美景与美食,这些极具视...

民生

让6476户居民告别“厨卫共用”,闵行江川路街道有四大“法宝” 让6476户居民告别“厨卫共用”,闵行江川路街道有四...

4月22日报道:随着复工复产步伐的加快,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旧改工作也按下了“重启键”。记者近日在闵...

松江万亩泖田变成申城“粮仓”

发布时间:2019/09/24 财经 浏览:726

原标题: 松江万亩泖田变成申城“粮仓”
据《劳动报》报道,从“老来青”创造当时全国水稻单产最高纪录,到今天“松江大米”成沪上唯一的稻米类国家地理标识保护产品,松江万亩泖田变成“粮仓”。记者昨天从第二届松江农民丰收节上获悉,“松江大米”即日起开镰,不久将开始销售。
说起水稻专家袁隆平,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竖起大拇指。鲜为人知的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松江也出了一名著名的水稻专家陈永康。
据松江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陈永康家境贫寒,仅读了两年书,13岁开始种田。父亲病逝后,他成了全家的栋梁,要管八口人的生计。上世纪40年代的某天,陈永康在走亲戚的回家路上,发现有块稻田经风吹雨打稻穗严重倒伏,但有一株茎秆粗、穗头大的水稻挺立在田间,他欣喜地摘下稻穗,一数竟有150粒稻谷。利用这株稻穗传种,即“穗传”方法,经多年选优汰劣,品种不断优化,每穗达180粒以上,终于培育出香糯可口、穗大高产的晚粳稻优良品种。该稻成熟时稻秆仍挺拔青绿,故命名“老来青”。1951年秋,陈永康种植的“老来青”亩产达716.5公斤,创全国历史新高。
1958年,在全国水稻丰产科学交流会上,陈永康发表了《晚粳稻看苗诊断和栽培措施的研究》学术论文,“三里三黄”高产栽培理论让专家们折服。当年他被聘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特级研究员,次年调任江苏农业科学院;1977年任江苏农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据不完全统计,从1962年至1984年,“老来青”与“三里三黄”技术累计推广面积1.5亿亩,增产稻谷300多亿公斤。“老来青”先后被全国22个省市及15个国家引种。《陈永康水稻亩产栽培技术经验》研究总结,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状。
近年来,经过松江农技人员不断技术攻关,“松江大米”成沪上唯一的稻米类国家地理标识保护产品,农业生产也更加现代化。2007年,松江区率先探索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模式,至去年末,全区共有家庭农场906户,经营面积13.8万亩,占粮食生产面积的95%,户均经营面积152亩;平均亩产585公斤,户均年收入13.8万元。在鼓了自己口袋的同时,成了上海市民最信任的“粮仓”。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