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双喜临门!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方向班开...
3月6日下午,由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与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博音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听力康复方向班开班仪式在成都举行,校企双方代表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 据了解,四...
财经
-
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开馆暨 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
2021年5月1日下午3:00,由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广东省当代陶瓷美术馆主办的“养真——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家瓷艺精品(上海)邀请展”在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隆重开幕,展览将持续至5月15日...
民生
-
上海顾村大居建设基本恢复节奏,年内还有40余幅保...
上海百余项重大工程陆续复工,民生工程进展如何?4月9日,记者走访宝山区顾村大居拓展区新顾城BSPO-0104单元0401-04地块看到,两百余名建筑工人正在作业,施工现场基本恢复正常建设节奏。15栋15层高层住宅已出现...
松江万亩泖田变成申城“粮仓”
发布时间:2019/09/24 财经 浏览:726
原标题: 松江万亩泖田变成申城“粮仓”
据《劳动报》报道,从“老来青”创造当时全国水稻单产最高纪录,到今天“松江大米”成沪上唯一的稻米类国家地理标识保护产品,松江万亩泖田变成“粮仓”。记者昨天从第二届松江农民丰收节上获悉,“松江大米”即日起开镰,不久将开始销售。
说起水稻专家袁隆平,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竖起大拇指。鲜为人知的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松江也出了一名著名的水稻专家陈永康。
据松江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陈永康家境贫寒,仅读了两年书,13岁开始种田。父亲病逝后,他成了全家的栋梁,要管八口人的生计。上世纪40年代的某天,陈永康在走亲戚的回家路上,发现有块稻田经风吹雨打稻穗严重倒伏,但有一株茎秆粗、穗头大的水稻挺立在田间,他欣喜地摘下稻穗,一数竟有150粒稻谷。利用这株稻穗传种,即“穗传”方法,经多年选优汰劣,品种不断优化,每穗达180粒以上,终于培育出香糯可口、穗大高产的晚粳稻优良品种。该稻成熟时稻秆仍挺拔青绿,故命名“老来青”。1951年秋,陈永康种植的“老来青”亩产达716.5公斤,创全国历史新高。
1958年,在全国水稻丰产科学交流会上,陈永康发表了《晚粳稻看苗诊断和栽培措施的研究》学术论文,“三里三黄”高产栽培理论让专家们折服。当年他被聘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特级研究员,次年调任江苏农业科学院;1977年任江苏农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据不完全统计,从1962年至1984年,“老来青”与“三里三黄”技术累计推广面积1.5亿亩,增产稻谷300多亿公斤。“老来青”先后被全国22个省市及15个国家引种。《陈永康水稻亩产栽培技术经验》研究总结,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状。
近年来,经过松江农技人员不断技术攻关,“松江大米”成沪上唯一的稻米类国家地理标识保护产品,农业生产也更加现代化。2007年,松江区率先探索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模式,至去年末,全区共有家庭农场906户,经营面积13.8万亩,占粮食生产面积的95%,户均经营面积152亩;平均亩产585公斤,户均年收入13.8万元。在鼓了自己口袋的同时,成了上海市民最信任的“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