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双喜临门!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方向班开...
3月6日下午,由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与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博音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听力康复方向班开班仪式在成都举行,校企双方代表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 据了解,四...
财经
-
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开馆暨 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
2021年5月1日下午3:00,由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广东省当代陶瓷美术馆主办的“养真——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家瓷艺精品(上海)邀请展”在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隆重开幕,展览将持续至5月15日...
民生
-
上海顾村大居建设基本恢复节奏,年内还有40余幅保...
上海百余项重大工程陆续复工,民生工程进展如何?4月9日,记者走访宝山区顾村大居拓展区新顾城BSPO-0104单元0401-04地块看到,两百余名建筑工人正在作业,施工现场基本恢复正常建设节奏。15栋15层高层住宅已出现...
盛会在即,上海如何迎接事关出行的“大考”
发布时间:2020/11/04 新闻 浏览:536
每场高规格的盛会,对于东道主来说,都是一场事关城市精细化管理与运行的大考。进博会开幕在即,上海如何迎接事关出行的“大考”?
于细微之处用力
一些变化在轨交2号线徐泾东站悄然发生。细心的市民或许已经发现,站点原5号口和6号口通道内两个向外突出的机房“消失”了。
“原先的机房位置不仅影响客流疏散,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于是,今年动了一个小手术。”徐泾东站值班站长陈力介绍,改造之后,通道宽度从原先的4.2米提升到6.9米,整个车站站厅西段区域的客流通行能力提高了40%。
今年进博会,上海交通保障工作在前两届“精准、有序、可控”“提升出行体验”的基础之上再升级,着眼细节,于细微之处用力。
对于展商和观展者来说,最好的体验是什么?少走路、少排队。首届进博会时,为确保乘客安全疏散,地铁徐泾东站关闭了靠近展馆西侧的2、3、4、5号口,参展人员必须通过徐泾东站6号、7号、8号口,再经蛇形通道进入会场,往往一走就是两公里。去年,该站新增开放4、5号口,排队进场较前年节省15分钟左右。同时,相关部门还制定“3+1”预案,即3列载客至徐泾东站,1列虹桥火车站清客,将部分客流分流至17号线诸光路站,以应对瞬间客流高峰。
在疫情防控的新情况下,客流的分散和均衡显得尤为重要。今年将延续第二届进博会期间展馆内轨交2号线徐泾东站各出入口“应开尽开”的做法,将国家会展中心围栏内的2号线徐泾东站出入口“应开尽开”,尤其是把4号、5号口作为人员进场、离场的主要出入口,并相应设计了4条客流引导线路,乘客从出站到进馆一般只需步行250米至550米。“同时,‘3+1’预案作为上届进博会的成功经验将延续。”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客运处四级调研员吴学程介绍。
在展馆东侧P8即停即走停车场的基础上,今年新增P15龙联路地块,作为即停即走停车场,提高车位利用率,均衡各登陆口客流。以往P1停车场作为出租车的主要下客点,今年国家会展中心东侧P6停车场和崧泽大道诸光路港湾式公交站将发挥更大作用。
“针对可能出现人流聚集的点位,我们也将加强防控能力,在关键时候进行人流的疏导。”吴学程说。
信息化手段再升级
在进博会交通保障现场指挥部,有一个专门的席位——研判组。每届进博会,来自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的团队都会驻扎在此,紧盯着交通指挥系统的大屏,为最高“司令部”与相关行业提供数据与分析。
在信息化的感受度上,他们有不小的发言权。“首届进博会期间,我们便开始每隔一个小时出一份交通简报,以及每天一份大概有6页纸的交通日报。当时,完全采取纯人工投入的方式,有人负责文字,有人负责绘图以及细分章节,往往一做就要到晚上十点。”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副所长朱洪回忆。
如今,情况已大不相同。团队与上海交通指挥中心合作,将数据需求模版事先设计好,当天就可自动生成数据报告,大大节省了时间与人力。只需一个人,在数据导出时加以核对,就能够完成原先5个人的工作量。
越发智慧的交通指挥系统,让保障人员在数据之外,得以分析各类突发状况背后的原因。去年,国家会展中心周边某区域出租车疏散慢。怎么回事?通过电子监控系统查看后才发现,原来是一处红绿灯设置与附近的展馆出入口较近。了解到情况后,交警在现场指挥更加灵活,出租车通行也就更顺畅。
升级优化的还有面向市民的进博会交通APP。以前只能靠它导航到展馆周边,现在推出的“进博会3D导览”功能,真实还原进博会场馆及周边环境。观众点击起讫点位置,可以直观、详细地了解步行线路,还能通过开启模拟步行导航功能,体验立体的模拟导航。
“大型活动的交通保障是一门学问,特别是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需要不断积累好的做法,让城市运行更为有序与精细,这也是进博会留给我们的一大财富。”朱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