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双喜临门!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方向班开...
3月6日下午,由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与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博音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听力康复方向班开班仪式在成都举行,校企双方代表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 据了解,四...
财经
-
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开馆暨 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
2021年5月1日下午3:00,由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广东省当代陶瓷美术馆主办的“养真——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家瓷艺精品(上海)邀请展”在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隆重开幕,展览将持续至5月15日...
民生
-
上海顾村大居建设基本恢复节奏,年内还有40余幅保...
上海百余项重大工程陆续复工,民生工程进展如何?4月9日,记者走访宝山区顾村大居拓展区新顾城BSPO-0104单元0401-04地块看到,两百余名建筑工人正在作业,施工现场基本恢复正常建设节奏。15栋15层高层住宅已出现...
“摸着石头过河”、坐公交找场所 沪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这样诞生
发布时间:2018/06/28 财经 浏览:1069
6月27日报道: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离不开门类齐全的金融要素市场,作为国际上金融市场体系最为完备、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上海目前已经拥有了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外汇、票据、期货、黄金、保险等在内一系列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
上海金融要素市场的打造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跬步不休的集腋成裘,其诞生、集聚、创新、发展之路正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缩影。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上海金融市场从无到有,金融资源配置从国内走向国际,金融服务功能从单一走向多元,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回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近三十年的建设历程,金融要素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上世纪80年代的探索阶段、上世纪90年代的逐步集聚阶段、进入新世纪后的完善和规模扩大阶段以及十八大以来的提升功能阶段。
“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
在20世纪80年代,中央酝酿启动我国金融领域的改革开放,在上海布点落子,引燃了相关市场改革的燎原之火。
80年代中期,由于外汇调剂业务信息公开透明度差,出现了部分企业在办理外汇调剂业务后私下“补差价”的不正常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央行上海分行探索新路寻破解之道,1988年第一家外汇调剂公开交易市场在上海成立。
“上海举办公开外汇调剂市场是个创举,做了‘领头羊’,是‘敢吃螃蟹’的人。”时任上海调剂中心主任汪德顺告诉记者。他介绍,上海外汇调剂中心设立之初就确立的三大标准,采用会员制的组织形式、推行竞价买卖的交易方式以及实行统一资金交割结算。这些标准创造公平竞价环境,逐步稳定调剂价格,并促使外汇在区域间横向流动,改善了外商投资环境。上海的创新做法得到上级肯定并予以推广,到1993年,全国共有18个城市开办了外汇调剂公开市场。
图片说明:上海,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
汪德顺形容当时的创新探索如同“摸着石头过河”,上海金融改革的步伐就在这种的状态中不断迈进。同一时期,上海在其他金融领域改革也遍地开花,1984年新中国首只股票——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上海发行,1986年首个证券交易柜台——静安证券业务部在上海开办,这些都开启了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先河。
“一马当先”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后,中央正式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构想,赋予了上海当先锋、打头阵的重任。自1990年末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开始,中国外汇交易中心(1994年)、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1996年)、上海期货交易所(1999年)相继成立,上海金融要素市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上海金融体系建立之初并不是一帆风顺,时间回到1990年6月,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在香港向全世界宣布,上海证券交易所将于年内开业。根据之前的安排部署,时任香港贸发局主席邓莲如率团将于当年12月来上海访问,上海证券交易所尽量争取在此时开业。留给筹备组的仅有半年时间,后来被誉为“中国股市第一人”的尉文渊刚刚调到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工作,就被推到前台负责筹建工作。
图片说明:浦江饭店孔雀厅,正是孔雀厅的“沉睡”,换来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觉醒。
筹建的初步工作就是选址,从偌大一个上海选出一个合适的场所并不容易,场所功能、位置、历史等等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尉文渊大热天每天坐着公交车出去找房子,找了一个多月,天天失望而归。当他步行到位于黄浦路15号的浦江饭店,这座有着150多年历史的欧式建筑一下打动了他,于是,这里的孔雀厅成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最初所在地。
值得一提的是,上交所成立时的交易方式就采用自主研发、微机联网的电脑自动撮合竞价交易系统(由上海财大教师谢玮负责开发建设)进行证券交易,实现了证券委托电脑录入、系统自动撮合成交、成交行情远程自动实时传送等自动交易功能,领先于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手工竞价交易方式。实现股票和证券交易电子化,使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之初就站在了历史高点。
2017年,上海证券市场股票筹资总额位居全球第二,股票交易额和股票市值均位居全球第四,上海期货交易所螺纹钢、铜、天然橡胶等10个期货品种交易量位居全球第一。
市场进一步完善国际影响力提升
进入新世纪后,上海金融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和规模扩大,基本确立了上海作为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2002年10月30日,在位于上海外滩东一路15号那座老建筑里,上海黄金交易所的开业锣声敲响了,自此改写中国黄金不能自由买卖的历史。
上海黄金交易所实行会员制组织形式,这种组织架构是自成立之初就确立的。然而,在上海黄金交易所筹建之初,很多企业和矿业并不接受交易所这个概念,另一些则在观望。一个没有参与者介入、没有流动性的市场是不成功的,黄金管理体制改革也难言成功。
“我们一边不停地做推介,一边想办法怎么来吸引大家进入这个市场。”上海黄金交易所综合部总经理顾文硕说回忆筹建时说道,群策群力之下,筹建团队想到了解决之法,那就是封闭的会员制。
“我们决定采取一种封闭方式,也就是说限定一个入会限额,而且以后的会员只能转让不能发展,要发展必须过会员大会所有的会员投票,半数以上同意才可以发展成为会员,这样一来我们的会员就变成了较稀缺资源。”
通过这种新的会员制度,上海黄金交易所成立之时吸收了108家会员单位。时至今日,上海黄金交易所场内现货黄金交易量位居全球第一,而其会员数也只有两百多家,会员资格更是奇货可居转让费过千万。2016年4月,发布全球首个以人民币计价的黄金基准价格“上海金”,有效提升了我国黄金市场的定价影响力。
在上世纪90年代市场集聚的基础上,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2006年)、上海清算所(2009年)等陆续成立,进一步完善了上海金融要素市场体系。与此同时,上海金融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上海金融市场成交额由2001年的10.8万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28万亿元。12年增长近50倍,这在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
下一步上海金融市场发展的关键领域是国际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提升功能阶段,金融市场功能进一步提升,支撑上海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随着2016年上海保险交易所、上海票据交易所、中国信托登记公司成立,上海形成了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
随着金融市场功能进一步提升,上海金融市场已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投融资平台,银行间市场已成为我国市场化的基准利率和基准汇率生成地、以及境内人民币相关产品交易定价中心。上海期货市场已经成为全球三大铜定价中心之一,充分发挥了积极的“稳定器”作用,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不能忽视的是,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与庞大的资本体量之间不匹配。中国资本市场占全球资本市场的11.3%,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第三大债券市场,但上海股票市场外资持股比例不足5%,债券市场外资持有占比不足2%,且参与者类型过于单一。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下一步上海金融市场发展的关键领域是国际化。上海将坚持国际化导向,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逐步解决金融市场的结构性问题,让金融要素市场更发达、更活跃。加强金融要素市场开放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完善金融要素市场开放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