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双喜临门!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方向班开...
3月6日下午,由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与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博音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听力康复方向班开班仪式在成都举行,校企双方代表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 据了解,四...
财经
-
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开馆暨 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
2021年5月1日下午3:00,由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广东省当代陶瓷美术馆主办的“养真——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家瓷艺精品(上海)邀请展”在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隆重开幕,展览将持续至5月15日...
民生
-
上海顾村大居建设基本恢复节奏,年内还有40余幅保...
上海百余项重大工程陆续复工,民生工程进展如何?4月9日,记者走访宝山区顾村大居拓展区新顾城BSPO-0104单元0401-04地块看到,两百余名建筑工人正在作业,施工现场基本恢复正常建设节奏。15栋15层高层住宅已出现...
上海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21.88% 到2020年将达到25%
发布时间:2018/09/25 财经 浏览:1079
在地铁站遇见“院士”,聆听诺贝尔奖得主的公众讲座,参与城市科普定向越野赛,到社区科普大学“听听课”,“朋友圈”秀一秀科学生活…..记者从今天上午召开的上海市科协第十次代表大会上获悉,上海近年来一直是全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最高的地区。根据不久前召开的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发布的信息,今年上海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21.88%。在上海,“科学”不再只是科技工作者的科学。对普通公众来说,它或许比吃喝玩乐更具吸引力,更有时尚范。
“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在四大职责指引下,上海市科协自2011年第九次代表大会以来,通过一系列科普探索,打造全市200万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家园,更不断扩大科普创新“朋友圈”,吸引市民爱科学,爱生活。
公民科学素质持续上升
从2010年的13.74%,到2015年的18.71%,上海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已经连续两次位居全国第一。根据上海“十三五”科普规划,到2020年,上海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还要继续攀升,达到25%。如何持续突破?
让科学走出殿堂,让科普到市民中去!2014年,上海开通首列“科普号”地铁列车,目前已覆盖14条地铁线路、2万多个地铁公交移动终端;人流最密集的南京路、淮海路、徐家汇等上海主要商圈,200多块户外LED大屏幕滚动播出科普作品;全市800多个社区拥有科普画廊、楼宇电子屏,基层居委会还开设科普电子阅报栏;普陀“社区科普圈”、崇明“科普早市”等科普特色活动广受欢迎……
七年来,市科协系统共举办科普宣讲活动54万余次,参与公众超过3000万余人次。“十三五”期间,上海市重点实施青少年、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社区居民、农民等五大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刚刚结束的2018年上海市“全国科普日”活动,97%以上的活动在基层展开,从讲座、科普教育基地开放,到社区活动、企业开放和实践探究项目,从市级层面延伸至各个区、街镇等近3000项活动,一张越来越“接地气”的科普网络,激发起市民的好奇心,网住了市民的科学心。
家门口的“科普大学”
科普不只是看看节目,听听讲座,更要与时俱进,明辨科学流言。自2015年起,市科协开始打造“上海社区科普大学”——老师是上海科学界各专业领域的名家名师,课程内容既有公共安全、营养健康、医药卫生、信息安全、智慧生活等百姓身边的科学热点,更有太空探秘、低碳生活、军事科技、新能源开发等有趣的科学前沿。当然,社区科普大学的“校舍”不必再造,上海各区县完备的社区教室是现成的科普课堂。目前,社区科普大学已在全市设立1000多个教学点。
科普大学还充分利用网络云平台。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上海社区科普大学网络教育资源平台,内容包括云中科普在线、云中科普机器人、云中科普学堂三个资源分平台。“云中科普在线”采用客户端菜单选择方式学习,收录了数百集相关科普讲座视频、科普电子书、趣味测试等科普资源。“云中科普机器人”收录了可精准搜索的健康养生类等实用科普文章数十万篇。
离开电脑,边走边看,“低头族”们下载“云中科普学堂”,就像在手机里聘请了一位博学多知的“私人科学家”。他不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能随时求证纷纷扰扰的“科学流言”,点播科学大师云集的上海科协大讲坛、预约层出不穷的最新科普活动……“云中科普学堂”采用慕课(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堂)平台技术开发,上线运行“公民科学素养与提高”类课程30余门。借助“互联网+”,市民可随身携带“科普学堂”,不受时间、地点、人员等限制,实现全程全时空的科普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