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financial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人间世》等爆款纪录片是怎么诞生的?上海大学生电视节上导演们现场揭秘

新闻

“以音会友 碰头会” 跨越国界,共启青春梦想之旅! “以音会友 碰头会” 跨越国界,共启青春梦想之旅!

4月13日,梦与梦艺术中心一场充满包容、国际化与年轻活力的“以音会友 碰头会” 热烈上演。活动现场,来自不...

财经

“好样的 吴兴”成网络热词  吴兴新青年城市火出圈 “好样的 吴兴”成网络热词 吴兴新青年城市火出圈

  诠释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介绍悠久历史文化积淀、讲述人文风情、展示城市美景与美食,这些极具视...

民生

让6476户居民告别“厨卫共用”,闵行江川路街道有四大“法宝” 让6476户居民告别“厨卫共用”,闵行江川路街道有四...

4月22日报道:随着复工复产步伐的加快,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旧改工作也按下了“重启键”。记者近日在闵...

《人间世》等爆款纪录片是怎么诞生的?上海大学生电视节上导演们现场揭秘

发布时间:2019/06/04 财经 浏览:957

6月3日报道:第十二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暨“海派纪录片见证改革、面向未来”高峰论坛6月2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上海解放一年间》、《人间世》等多位“网红纪录片”导演现场讲述了他们的拍摄故事与心路历程。

第十二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王宏舟为开幕式致辞。王宏舟表示,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学科、一流人才、一流文化,华东师范大学把办好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等大型文化项目作为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契机和举措,希望以此更好地推动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社会服务能级。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俞振伟在致辞中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十二年来一直与华东师范大学携手共办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努力把电视节的各项工作做好。作为上海电视节子项目的上海大学生电视节,正是青年学生自主办节展示青春风采的实践机会,“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热切希望青年学子们怀揣着影视梦想,勇敢实践,勇敢创新,奋力开拓,放飞青春梦想。”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王宏舟、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陈雨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徐世猛共同为“华东师范大学、SMG共建‘海派纪录片研究基地’”、“传播学院、SMG纪录片中心共建‘教学实践基地’”、“SMG‘名优新播音主持人’驻校工作站”等共建项目揭牌。
在随后举行的“海派纪录片见证改革、面向未来”高峰论坛上,六位业界专家和导演首先通过Mini-TED演讲和现场观众分享了心得体会。

“海派纪录片见证改革、面向未来”高峰论坛

  真实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SMG记录片中心负责人李逸分享了以《记录回归初心,真实启发思考》为主题的演讲,回顾了SMG纪录片中心的“前世今生”。他认为,纪录片发展到当下这个阶段,需要回望一下纪录片的初心到底是什么。纪录片更多的是用真实的镜头记录当下,只有那些没有经过商业化包装的,非常质朴的纪录片才能够打动人心。
《上海解放一年间》导演谢申照分享了题为《让历史“活”起来》的演讲。《上海解放一年间》是一部历史类纪录片,是为了上海解放70周年而拍摄制作的,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发展变革。纪录片5月27号在东方卫视播出后,又投放在B站,得到了许多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积极反馈。谢申照导演介绍到,在《上海解放一年间》中,历史不再是黑白的、宏大的、停滞的,历史素材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无声影像和旁白,而是添加了很多人声、车声、船声,让历史真正鲜活起来。
《东京审判》导演、制片人陈亦楠分享了题为《用国际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演讲。《东京审判》第一季作为一个小成本纪录片,一举拿下亚洲电视奖最佳系列纪录片奖。荣誉的背后是导演组成员们面对困境时的不懈努力。陈亦楠导演提到,在美国国家档案馆,珍藏着二战后东京审判的珍贵影像资料,历史、法律、国际关系,这些复杂的专业问题给《东京审判》带来了三个必须解决重要的问题:即如何在专业领域寻找国际共识;如何就历史事件,进行电视化表达;如何向国际观众解释历史争议问题。《东京审判》导演组确定了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在不同国家历史记忆里寻求“最大公约数”;二是熟悉历史的陌生化表述;三是平衡各方观点,客观展示观点碰撞。最终,《东京审判》向当代人客观、冷静地分析了那一段历史,让历史不被忘却。
《巡逻现场实录》导演邵英藜主要介绍了新媒体时代下纪录片《巡逻现场实录》是如何诞生的。该纪录片的拍摄得到了公安的大力支持,使得纪录片能够全程跟拍城市人民警察的工作实况和公安日常执法的真实生活。制作团队大都是做综艺节目出身,都是第一次接触纪录片,为了吸引用户访问,团队使用了一些二次元的表现手法,而且这些表现手法也没有影响到纪录片真实有感染力的特征。纪录片前期在微博、B站等各大网站进行预热宣传,二次传播迅速使得这部警务纪录片成为了网红爆款。
《人间世》第二季总制片人周全分享了题为《在医院,我们阅读社会》的演讲。医患关系是近几年来的热点话题。周全导演指出,在特定的中国语境下,人们对医院的期望和现实医疗的差距是这类社会问题发生的源头所在。所以,《人间世》直面医院的现实,希望通过最真实的纪录破除人们对医院及医生职业的刻板印象。在如今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下,周全导演认为敏感选题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机遇。传统媒体应当充分利用大众的信任,报导出社会的灰色地带,“填补认知空隙,达成社会共识”。
《1/7十周年纪念片:一个电视栏目的家国十年》导演、SMG融媒体中心首席导演吴钧分享了题为《对编机+场记本:对抗遗忘》的演讲,讲述了他剪辑电视栏目《1/7》十周年纪念片背后的故事。2014年《1/7》创办十周年之时,吴钧用六个月遍览三万多分钟素材,摘编两万八千九百多个镜头,记录场记十五万字,剪出时长104分钟的纪念片《一个电视栏目的家国十年》。吴钧认为,十周年纪念片的剪辑不止是素材的组合,更是对社会巨变的理解,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对这个时代发展的记录。
演讲结束后,传播学院副教授罗薇老师与五位纪录片导演深入交流,共同讨论了海派纪录片的改革与发展。论题包括:应该如何认识海派记录片?海派纪录片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我们当下能够做些什么?应该怎样看待历史类纪录片的搬演问题?热门纪录片是否会走上大荧幕?嘉宾结合自己的从业经历和拍摄经验,参与了相关话题的讨论。
谢申照导演认为,历史类纪录片的搬演是一种表现手法,能够适当增加故事的可看性。无论表达方式如何,纪录片的内核要是真实的,形式上的最低要求就是“不违和”,不要误导观众。陈亦楠导演认为,海派纪录片发展到今天,有一个东西一直没有改变,那就是关注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一个好的纪录片影响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代人。邵英黎导演对青年学子们提出了期望,“希望同学们能够胸怀大志,脚踏实地,多注意细节,从每一件小事开始,不断积累。”周全导演提到了一组数据,现在60%的纪录片观众都是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是更具国家视野的,因此,具备更开阔的国际视野成为了纪录片现阶段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在创作纪录片的过程中,不仅要讲好故事,更要考虑到受众的需求。吴钧导演觉得自己最受鼓舞的时刻就是看到520盘磁带堆在办公桌上的时候,就好像一个厨师面对无数的新鲜食材时一样。在处理材料的时候,可能要熬夜、要加班,但心情是喜悦和满足的。
论坛结束后,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在总结时表示,“我希望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像大海一样,能够汇集起中国年轻人的声音和才华。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我们结缘上海大学生电视节,不管你们是第几次来到这个现场,我希望你们今后不要忘了这个现场,这里是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第十二届的上海大学生电视节是一个青春的大学生电视节。”
上海大学生电视节是“国家教育部高校文化建设优秀项目”,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一届,其组织规模庞大、参与人数众多、社会覆盖面广,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大学生自主举办的“全国青年影视盛典”。本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旨在鼓励大学生们更多地关注自己、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关注世界,在实现自我成长的路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