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双喜临门!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方向班开...
3月6日下午,由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与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博音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听力康复方向班开班仪式在成都举行,校企双方代表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 据了解,四...
财经
-
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开馆暨 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
2021年5月1日下午3:00,由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广东省当代陶瓷美术馆主办的“养真——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家瓷艺精品(上海)邀请展”在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隆重开幕,展览将持续至5月15日...
民生
-
上海顾村大居建设基本恢复节奏,年内还有40余幅保...
上海百余项重大工程陆续复工,民生工程进展如何?4月9日,记者走访宝山区顾村大居拓展区新顾城BSPO-0104单元0401-04地块看到,两百余名建筑工人正在作业,施工现场基本恢复正常建设节奏。15栋15层高层住宅已出现...
2021长三角协同创新指数发布,年均增速9.54%
发布时间:2022/01/29 财经 浏览:625
昨晚,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和安徽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共同发布了《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1》。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从2011年的100分(基期)增长至2020年的227.05分,较2011年翻一番,同比增长9.69%,年均增速达到9.54%,长三角整体协同创新水平稳步提升,一体化的创新格局基本形成。
这项指数研究以提升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策源力、支撑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评价对象,构建了包括资源共享、创新合作、成果共用、产业联动、环境支撑等5项一级指标以及20项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研究以2011年为基期,测算评估了2011—2020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得分情况。
从5项一级指标的变化情况来看,成果共用指标增幅最大,从2011年的100分提高到2020年的292.15分,年均增速达到12.65%;其次是资源共享指标,从2011年的100分上升到2020年的246.32分,年均增速达到10.54%;第三是创新合作指标,从2011年的100分增长到2020年的224.81分,年均增速达到9.42%。相对而言,产业联动、环境支撑两个指标发展增速较为滞缓,是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未来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重点所在。
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一级指标发展情况
报告反映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已形成三大高地——创新资源集聚和流动高地、创新成果开发和共享高地、产业发展联动和投资高地。
在创新资源集聚和流动方面,2020年,长三角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67.97人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3倍;高被引科学家达到237人次,占据全国的27%。从人才流动的视角来看,“十三五”期间,科技人才在三省一市跨区域流动达到165万人次。创新资源高浓度集聚、基础设施高能级建设为长三角协同创新提供了重要条件,尤其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创新券通用通兑等方面取得了政策突破。
在创新成果开发和共享方面,长三角41个地级以上城市全部参与到科技论文合作网络中,以科技论文为纽带的科研合作网络实现全覆盖。2020年,长三角专利转移数量达到17741件,合作发明专利3010件,相比2011年分别增长了16倍和6倍,增速明显。
在产业发展联动和投资方面,2020年,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利润高达2885.6亿元,比2011年的1559.2亿元接近翻番,占全国高技术产业利润的十分之三左右。截至2021年9月,长三角1456家上市企业在长三角异地投资了近4000家企业,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上市企业在长三角跨区域投资企业数量分别为1209、1024、1358和364家。报告显示,上海是各地投资机构开展投资活动的主要地区,浙江、江苏投资机构在上海开展的投资活动均占区域内异地投资的71%。
2011—2020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总指数发展情况
针对产业联动、环境支撑两个指标发展增速较为滞缓的问题,三省一市科技智库联合课题组提出三方面建言。第一,打造跨区域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鼓励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在长三角共建互补的产业链;组建一批高水平创新联盟和产业联盟,共克技术关、共建产业链;加强研发飞地和产业飞地建设,推动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第二,提升区域创新合作的积极性,引导三省一市社会力量共同建设科技和产业发展基金,围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制定更加协同、友好的区域产业政策,鼓励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第三,为人才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等跨区域流动提供更加完善的支持,形成各类要素流动的综合性服务和保障体系,并开展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协作。
上一篇: 沪深交易所发布债券交易规则及配套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