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提升服务含金量 "国际静安"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

新闻

“以音会友 碰头会” 跨越国界,共启青春梦想之旅! “以音会友 碰头会” 跨越国界,共启青春梦想之旅!

4月13日,梦与梦艺术中心一场充满包容、国际化与年轻活力的“以音会友 碰头会” 热烈上演。活动现场,来自不...

财经

“好样的 吴兴”成网络热词  吴兴新青年城市火出圈 “好样的 吴兴”成网络热词 吴兴新青年城市火出圈

  诠释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介绍悠久历史文化积淀、讲述人文风情、展示城市美景与美食,这些极具视...

民生

让6476户居民告别“厨卫共用”,闵行江川路街道有四大“法宝” 让6476户居民告别“厨卫共用”,闵行江川路街道有四...

4月22日报道:随着复工复产步伐的加快,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旧改工作也按下了“重启键”。记者近日在闵...

提升服务含金量 "国际静安"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

发布时间:2018/05/26 新闻 浏览:1209

东方网记者张欢5月25日报道:作为上海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的核心承载区,静安区今天发布多项“三年行动计划”。未来三年,静安区将彰显“最国际、最上海”的发展特色,瞄准国际最高标准,加快“国际静安”建设;瞄准世界顶级商圈,加快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建设;瞄准全球城市文化地标,加快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区建设;瞄准智能制造前沿,加快国家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
立体化构建服务功能,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
根据行动计划,静安区将以“一轴三带”服务功能建设专项行动、“全球服务商”计划专项行动、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专项行动、提升城区精细化管理专项行动、服务标准化建设专项行动等5个专项行动计划,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到2020年,建成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区、优化营商环境的标杆区、专业服务发展的引领区、公共服务管理的示范区。
未来,静安的城区品牌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国际静安”发展特色更加凸显,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的服务经济能级不断提升,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不断取得突破,GaWC目录中的全球服务机构数量持续增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全市领先。到2020年,区域服务业税收比重达到95%以上,专业服务业税收比重达到20%以上,基本成为核心功能地位凸显、专业服务全市领先、营商环境品质卓越、城区服务管理完善的国际化品质城区。
作为服务经济极具优势的中心城区,静安区对“服务”的定义和规划早已不再停留于“态度好一点”,也不再满足于其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用静安区发改委副主任许兴莉的话说,是要“立体化地构建服务功能”,并通过建立“全产业链的服务共同体”,提供一揽子的专业服务。
为此,静安区此次特别提出了“全球服务商”计划专项,致力于汇聚全球知名的专业服务机构,打造体现上海服务国际化、高端化水平的专业服务高地,全面推进服务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依托专业服务开放度强、集聚度高、业态完备的优势,汇聚全球领先智慧,集成全产业链业态,形成一揽子专业服务的发展共同体,为企业布局全国乃至全球发展提供全方位、全流程、高质量的解决方案;提升专业服务跨产业、跨区域的服务能力,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桥头堡建设贡献强有力的专业支持。大力引进GaWC目录中的全球服务机构入驻,高度集聚国内外知名会计审计、管理咨询、法律服务、人力资源、检验检测认证等机构,促进专业服务多维度纵深发展,促进专业服务业态跨界创新,培育和建成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发挥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上海大数据产业基地、首个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等国家级功能平台的示范效应,丰富平台功能,引领产业集聚,助推能级提升,加强交流协作,不断扩大专业服务平台的辐射影响力。
聚焦“南京西路”,外来消费金额比重达到40%以上
作为上海的购物“胜地”,静安区将聚焦实施时尚地标建设专项行动、静安后街经济专项行动、品牌集聚专项行动、商业创新专项行动、商旅文体联动专项行动,使商圈影响力和美誉度更加凸显,商业品牌集聚度、消费创新度、时尚引领度、消费贡献度和消费便利度不断提升,南京西路成为国际知名的时尚消费地标和新品首发高地。到2020年,力争静安国际高端品牌集聚度达到90%以上,商贸服务业税收比重达到25%左右,外来消费金额比重达到40%以上,成为精品云集享誉世界、服务创新引领全球、消费环境优质舒适、监管模式接轨国际的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
341

  图片说明:兴业太古汇成为静安区南京西路商圈新地标

值得关注的是,“南京西路”将成为静安区打响“上海购物”的重要依托。根据行动计划,静安区将以上海展览中心为核心地标,以南京西路周边会展和星级酒店等周边区域为依托,充分发挥南京西路沿线商业“世界橱窗”和以800秀为核心的昌平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时尚设计的优势,强化高端新品发布功能,积极推进时尚产业价值链中设计、品牌、贸易、市场、零售、人才等各环节的合力共赢,举办具有国际国内重大影响力的消费展会、时尚走秀、品牌首发,建设集“时尚发布、艺术展览、创意体验”于一身的全球最新最潮时尚新品发布平台,传播和放大南京西路时尚产业在业界的影响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品首发高地。
另一方面,静安区将引导南京西路后街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促进时尚购物、餐饮酒吧、休闲娱乐、展览演艺、文化体验为特色的商业集聚,提升特色商业街区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推进以吴江路、威海路、茂名北路、陕西北路为核心的大张园街区的改造和提升,链接石门路商圈和“梅泰恒”商圈,形成以休闲、餐饮、文化等体验式消费为主的“夜上海”新地标。推动“梅泰恒”后街进一步集聚高级定制、买手制等业态,打造个性化时尚街。推动“巨富长”后街建设,打造魔都小资消费地标。打造江宁路文化艺术街,通过戏剧载体的升级、优秀IP及匹配业态的导入,突出文化气息,打造佳作云集的戏剧文化高地。此外,还将充分利用南京西路沿线的广场、街道拐角等城市公共空间,通过景观再造、业态调整,使后街与南京西路商业主街形成空间联动、功能互补、业态配套、客流贯通的态势。
 深挖红色资源,率先建成“博物馆城区”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方面,静安区将立足上海文化魅力的展示窗口,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等品牌不断凸显,文化创意产业能级全市领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建成,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丰富多彩,区域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到2020年,静安文化创意产业占GDP比重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区。
为此,静安区将实施“博物馆城区”静安博物馆体系建设、“静安故事”主旋律文艺创作、环上大影视电竞产业集聚区提升、“静安现代戏剧谷”亚洲演艺之都建设、“智文化”大数据技术与文创产业融合创新、“美在静安”十分钟公共文化圈提升、“国际静安”文化合作枢纽建设、“漫步静安”文商旅体联动协作等8个专项行动。
342

  图片说明:大张园街区的改造和提升将提上日程

静安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还不乏众多的红色遗迹。未来,静安区将深度推进陕西北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张园、均益里、斯文里等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性开发,科学保护天后宫、会审公廨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做好吴昌硕、贺友直等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开发,积极筹建商务印书馆历史纪念馆、元利当铺旧址博物馆,统筹规划并鼓励支持区内纪念馆、艺术馆、博物馆的筹建、扩建和提升,完善提升各类场馆展陈、宣教、旅游和文创产品开发功能,逐步形成一套包括综合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和民办博物馆在内的博物馆和艺术馆体系,率先建成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于一体的“博物馆城区”。
作为中国产党早期活动的核心区域,静安区还将依托全区99处革命遗址旧址,修缮和提升全区革命旧址的宣传教育功能,包括修缮中共中央秘书处旧址、彭湃烈士在沪革命活动点旧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等红色场馆,申报上海茂名路毛泽东旧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打造“党的诞生与静安”等主题宣讲课程,使静安成为“党的诞生地——建党百年红色体验之旅”的核心示范区。
此外,静安区还将全面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优质化、数字化建设,在全市率先建成“十分钟公共文化圈”,规划建设一批高品质的文化设施,扶持培育一批“名人、名品、名居、名剧”,成为发展均衡、服务便捷、多元参与、共建共享、保障充分、统筹有力、充满活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典范。
聚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静安智造”
打响“上海制造”方面,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静安区)、上海大数据产业基地、上海云计算产业基地,静安区提出,将立足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核心产业,实施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试验区建设、推进市北国际化大数据卓越园区建设、推进国际创新创业活力区建设4个专项行动。
静安将聚焦市北园区,发挥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大数据交易中心资源优势,加快大数据产业和项目资源集聚。到2020年,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集聚200家以上大数据相关创新型企业,推进100项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成果应用的产品和项目,基本建成集聚效应明显、应用创新深化、品牌影响突出、功能体系完善的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基本形成集聚效应明显、应用创新深化、品牌影响突出、功能体系完善的产业融合的“静安智造”发展格局,融合助力上海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为上海打造全球卓越制造基地提供有力支撑。

  图片说明:近日,上海大数据中心正式入驻市北高新园区

值得一提的是,静安区将结合国家发改委评审通过的上海大数据应用创新工程即“151”试点项目,开展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示范应用,推进跨行业融合创新,各行业领域融合发展。通过在全区开展大数据与城市管理项目试点,形成区域示范效应,并逐步将静安模式复制到全市乃至全国,形成上下联通、纵横协同、应用创新的大数据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机制。通过大量应用示范,构建数据资源的标准共享体系,参与制订数据资源归集、治理、共享、开放、应用、安全等技术标准及管理办法。
静安区科委副主任吴启南表示,“应用”正是静安区对接“上海制造”品牌建设的一大关键词。据透露,151项目已经在临汾社区等局部区域形成了较好的“社会治理”效果,未来,静安区将在全区铺设约500万个传感设备,进一步推进在“交通”“健康医疗”“健康食安”“环保”“城市公共设施”5大领域的智能化管理。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