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双喜临门!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方向班开...
3月6日下午,由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与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博音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听力康复方向班开班仪式在成都举行,校企双方代表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 据了解,四...
财经
-
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开馆暨 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
2021年5月1日下午3:00,由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广东省当代陶瓷美术馆主办的“养真——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家瓷艺精品(上海)邀请展”在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隆重开幕,展览将持续至5月15日...
民生
-
上海顾村大居建设基本恢复节奏,年内还有40余幅保...
上海百余项重大工程陆续复工,民生工程进展如何?4月9日,记者走访宝山区顾村大居拓展区新顾城BSPO-0104单元0401-04地块看到,两百余名建筑工人正在作业,施工现场基本恢复正常建设节奏。15栋15层高层住宅已出现...
上海40户家庭入选2019全国“最美家庭”,什么样的家庭才最美?
发布时间:2019/05/16 新闻 浏览:1108
5月15日报道:今天是第26个国际家庭日,上午,全国妇联在北京揭晓2019年度全国最美家庭,上海共有40户家庭获此殊荣,其中汪学超家庭作为代表赴京现场受奖。
上海入选的最美家庭中,有全家拼搏见证C919冲上云霄的“航空之家”孟见新家庭,见义勇为的“皮带爷叔”方江家庭,乐善好施的“全国最美五老”李仁杰家庭,身体力行传播传统书画文化的曾宪仁家庭,两地分居达十四年之久、鸿雁传书留下八斤情书的“全国十大真情人物”陈才宣家庭等。每个家庭的“美”各有不同,但都传承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家庭美德。一起来看看部分入选的最美家庭吧!
孟见新家庭
“航空之家”,孟见新是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C919事业部副主任兼总装车间副主任。从1980年进入上飞厂以来,他把成千上万的零件组装成一架飞机,一干就是39年。还有女儿和女婿这两位“同事”风雨兼程、相互扶持,秉着航空报国的情怀,坚守着永不放弃、精益求精的的信念,为祖国的大飞机事业挥洒青春、贡献力量。
傅余贤家庭
傅余贤作为基层雷锋驿站的站长,带领志愿者365天全年无休地坚持志愿服务,自2010年至今志愿服务时间达5000余小时。老伴和外甥女也都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志愿活动,教育、帮助、挽救未成年青少年健康成长。妻子重病后,傅老每天都要在医院与家里两头奔波,两人还互相鼓励,在个人家庭与社会公益之间继续前行。
熊艳家庭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熊艳,2012年与社区内的8个家庭基于在都市楼宇里为孩子“找发小、养发小”的想法,发起成立了金爵创意亲子乐园。经过5年发展,参与家庭已经超过3000户,累积举办各类亲子活动200多场,有QQ群、微信群形成许多固定的品牌活动,成为社区家庭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注册民非后又与团委、妇联等开展合作,参与社区自治。
李克敬家庭
李克敬家庭是超越血缘的母子,李克敬早年收养葛庆,精心抚养成人。事业一帆风顺的葛庆决定去欧洲发展,经过10年的拼搏,他获得了西班牙的永久居留权。然而,当他回国探亲时,父亲老葛却突然离世了,他毅然放弃西班牙居留权回上海悉心照顾、陪伴母亲,回报亲恩。
方江家庭
“皮带爷叔”方江出身在一个离休老干部家庭。工作期间,用交通协管员的外用腰带,极力阻止持刀者行凶,搏斗中,头部、脸部和手部被严重戳伤,右手还留下了后遗症。方江全家四代同堂,都是社区积极分子,是助人为乐的楼组长、也是邻居口中的老娘舅,默默奉献。
蔡璐家庭
蔡璐是普通居委干部。蔡璐夫妻长期照顾单亲吸毒母亲生养的无人照料的孩子小静静,甚至放下工作照顾家中生病的老小三人。为了让孩子能够上幼儿园,蔡璐还不辞辛苦地在医院、街道、警署、戒毒所之间来回协调。
江晨丽家庭
江晨丽夫妻结合自身专长,自费创办公益网站“逗浆网”,多年来推出科技助老、爱心帮困、援藏建设等公益服务。江晨丽从事纪检监察工作,参与办理重大专案及多起重大职务犯罪案件。丈夫从事信息技术工作,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工匠等。女儿4岁起就跟着父母做公益。
雷振宇家庭
雷振宇是外科医师,主动报名参加医疗援助摩洛哥的任务并担任医疗队队长。临出发前,老丈人肿瘤过世,儿子患上急性白血病,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坚定前往摩洛哥进行为期两年的医疗援助。妻子陆静承担工作和照顾重病儿子与老人的艰巨任务,陪伴儿子经历了18次化疗,以坚强的意志筑起家庭爱的港湾。儿子以以勇敢和坚强使磨难的家庭充满阳光。
李仁杰家庭
“全国最美五老”李仁杰离休后从事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团结五千多位志愿者,对全区的青少年每年进行主题教育,对先进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对弱势青少年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为提高全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修养做出了积极贡献。夫妇二人乐善好施,捐款累计近50万元。
龚瑞芳家庭
成立“龚瑞芳家庭志愿服务工作室”开通手机服务外来务工家庭和困难家庭未成年人。成立“妇女微之家”,每周组织妇女在家开展活动,为独居老人送关爱。挖掘10余位妇女志愿者开展“大手牵小手”活动,参与小区垃圾分类、认养绿植等活动。子女为两老开展服务提供后勤和财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