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上海的人文美创新美未来美,在镜头中竞相绽放

新闻

“以音会友 碰头会” 跨越国界,共启青春梦想之旅! “以音会友 碰头会” 跨越国界,共启青春梦想之旅!

4月13日,梦与梦艺术中心一场充满包容、国际化与年轻活力的“以音会友 碰头会” 热烈上演。活动现场,来自不...

财经

“好样的 吴兴”成网络热词  吴兴新青年城市火出圈 “好样的 吴兴”成网络热词 吴兴新青年城市火出圈

  诠释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介绍悠久历史文化积淀、讲述人文风情、展示城市美景与美食,这些极具视...

民生

让6476户居民告别“厨卫共用”,闵行江川路街道有四大“法宝” 让6476户居民告别“厨卫共用”,闵行江川路街道有四...

4月22日报道:随着复工复产步伐的加快,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旧改工作也按下了“重启键”。记者近日在闵...

上海的人文美创新美未来美,在镜头中竞相绽放

发布时间:2019/11/07 新闻 浏览:809

原标题:上海的人文美创新美未来美,在镜头中竞相绽放

95岁武康大楼褪去旧妆,绽放新颜;239米高空的朵云书院,于“山水秘境”中构建书之迷宫;55年前美影厂《大闹天宫》原画稿中的美猴王竟又“活”了起来,为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撩开面纱……将这一年里散落在上海街头巷尾的“珍珠”串联起来,便有了全新的城市形象片《上海·恒新之城》。
第二届进博会正在如火如荼地举办,《上海·恒新之城》也已经火遍了大街小巷。在地铁、商场、街头、机场和火车站,在全市超过八万块LED大屏、楼宇屏幕、移动电视上,每天都在滚动播放。上海的人文美、创新美和未来美,在镜头中逐一绽放。这部形象片也在许多海外的地标建筑、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中播放。当地时间10月31日,2019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市举行。《上海·恒新之城》在主会场巨幅大屏上播放,吸引了32个国家和地区来宾的目光。
这部四分半的短片凭什么走进观众的心?两个多月的紧张拍摄、100多人的大团队分工协作、超100小时记录修改的画面……数字堆积出的或许只是表象,如何用镜头展现有温度的上海更值得品咂。
镜头对准火热的生活,这座城始终与时代脉搏共跳跃
什么样的地标最“上海”?是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四件套”,还是外滩、城隍庙、石库门,抑或是“四叶草”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演变发展,形成了上海独一无二的建筑特色。上海建筑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大家风范,它能体现出城市的文化、性格、作风,这与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不谋而合,既延续了城市文脉,又保留了城市个性。但城市形象片的拍摄,抓住这些砖墙瓦片钢筋混凝土就足够了吗?
当指针回拨到2019年8月7日,《上海·恒新之城》第一次选题会召开时,一道难题摆在摄制组面前:“不少城市形象片有影像、没形象,这和千城一面的城市发展现状有关,更和创作者的理念有关。”形象片导演、幻维数码制作总监孙博说。作为上海城市形象片的“专业户”,这次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重复”。于是,这座城市中日新月异的火热生活,就成了镜头追逐的目标。
在最初策划的近200个创意情景中,经历95年风雨变迁的武康大楼当仁不让地入选了。这栋邬达克建筑建于1924年,其间虽然“小修小补”不间断,但无可避免出现了老化。今年5月,大楼再度启动“大修”计划,但修缮要求相比十年前“大修”更加精细。随着周边区域架空线入地合杆工程正式完工,盘桓在大楼周身的黑色“蜘蛛网”彻底告别历史舞台。
“形象片拍摄的两个多月里,武康大楼正在修缮,我们用延时摄影的方式真实记录了这一切,并以共六秒的快速影像还原了大楼扫除‘蛛网’、剥去脚手架‘外衣’的全过程。”剪辑师奚阳说。老建筑的精修延续城市文脉、保存城市记忆、改善环境品质,也在《上海·恒新之城》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和长宁区北新泾街道社区,也是较早确定入选的拍摄场景。今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成了窥见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的窗口。在摄制组的镜头里,从体验垃圾分类课的小学生到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垃圾的街道居民,他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垃圾分类投放已然成为社区居民的“新时尚”。
事实上,如武康大楼修缮、垃圾分类等情境,根据初始策划,通过实地考察勘景,逐格细化脚本,最终顺利实现拍摄计划的案例并不多,更常规的工作却是不断动态补充和调整。8月12日,位于上海中心52层的朵云书店旗舰店拉开帷幕,让读者拥有了抬头观云、低头读书的“秘境”;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挂牌,聚焦高新产业,不断优化各项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8月29日,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开启,聚集中外业界高手,为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贡献了“上海方案”……日新月异的变化、科创制造的成果,《上海·恒新之城》搭准了上海发展的节拍——因恒新而致远,这座城始终与时代脉搏共跳跃。
充满“贴地行走”的人情味,建筑成为有温度的生命体
在《上海·恒新之城》中有一张熟悉的面孔,魏云寺是海关大钟的第四代守护者,守护了大钟28年。他说自己守着的不仅是时间,还是上海海关的形象,更是上海城市的象征。2013年的《这里是上海》形象片中,魏师傅首次现身;2019年,大钟的人工校准和报时报刻正式被电子系统所取代,今年是魏师傅退休的第一年,摄制组用影像记录下了他陪伴大钟的岁月。
“站在海关大钟楼顶,魏师傅跟我们说了两段旧事。28年前初次登楼时,他听见过从静安寺传来的敲钟声;远眺浦东方向,还能看到红日跃出地平线……”副导演陈婉琪告诉记者,镜头跟随鲜活的人物展示出这座城市的生动细节,这些细节也能延伸出一层层的城市立面,而上海的城市生命、精神与气质便孕育在其中。
“我们不想做一部千篇一律的城市形象片,而是希望写写你我身边人的故事,让大家透过我们的镜头,去近距离观察一个有温度的上海。”孙博希望当大家看完片子后,“心是热的”。于是,摄制组分为两支“特别行动队”,航拍队通过不同拍摄角度和路径的全新规划,以及不同时间点的光线变化,让建筑在镜头下散发出不一样的韵味和气质;而另一支队伍则深入挖掘不同建筑背后的人物和故事,让内容“焕然一新”,让建筑融入了人情味,成为有温度、有情意的生命体。
摒弃鸿篇巨制、宏大叙事的传统形象片创作手法,《上海·恒新之城》中处处体现着“贴地行走”的人情味:上学路上手拉手的母子、大学校园里神采飞扬的青年、写字楼里目光坚定的职员……纵横交错的大街串起整个城市,无数人因为热爱在这里相遇,城市也因为信念散发光芒。蒲汇塘运营调度指挥中心,地铁四号线始发站第一列是在5:45左右出发。早班地铁司机清晨4点多起床,先要在排班室办理出勤,拿日常行车钥匙、电台等,再上车对列车进行准备作业,看车的制动性能、牵引性能,一切准备就绪才能严格按照时间出发。这一套流程,丝毫马虎不得。标准化作业和应急处理能力,是对每一名司机的基本要求。上海每一班地铁的安全正点运行,背后正是千千万万个地铁工作者的默默奉献。
影片里,还有研究上海2035规划的城市规划师、严苛对待每一帧动画的App设计师……一个个平凡又鲜活的面孔绽放着光彩,上海如同巨大母体一般包裹着城中人,他们则代表着这座城市的希望、梦想、传承和坚守。包容、谦和、活力、多元的上海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若给普通人一束追光,他们就把平凡生活过成了新时代的诗与乐章。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