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欢迎回家 去时无畏,归来无恙!七百余名援鄂医疗队队员返沪

新闻

暴雨夜的惊魂时刻:天津人艺〈雨夜惊魂〉血色订婚宴命案登场,门票限时发售 暴雨夜的惊魂时刻:天津人艺〈雨夜惊魂〉血色订婚...

一个表面美满的家庭 背后似乎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在一个雷雨之夜 一场订婚典礼正在热烈进行着 而一位警...

  • 政策领航,创业东风正劲;勇立潮头,才子机遇无限

    2025年,在时代的宏大叙事中,政策的东风与创业的热潮正交织成一曲激昂的发展乐章。国家对于创业投资的支持力度空前,政策利好不断涌现,为怀揣梦想的创业者们搭建起广阔的舞台。 作为民生支柱产业,服装行业...

财经

“好样的 吴兴”成网络热词  吴兴新青年城市火出圈 “好样的 吴兴”成网络热词 吴兴新青年城市火出圈

  诠释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介绍悠久历史文化积淀、讲述人文风情、展示城市美景与美食,这些极具视...

民生

让6476户居民告别“厨卫共用”,闵行江川路街道有四大“法宝” 让6476户居民告别“厨卫共用”,闵行江川路街道有四...

4月22日报道:随着复工复产步伐的加快,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旧改工作也按下了“重启键”。记者近日在闵...

欢迎回家 去时无畏,归来无恙!七百余名援鄂医疗队队员返沪

发布时间:2020/04/02 新闻 浏览:703

原标题:欢迎回家

昨天下午4:20,上海第一批、第七批援鄂医疗队264名队员到达上海的隔离点。虽然下着大雨,但是隔离点附近的道路两旁,很多上海市民早已等候在这里。

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血液内科护士李婷婷看到分别了两个多月的6岁宝宝,激动地隔着玻璃亲吻了一下孩子。

队伍中,一位女士带着两个女孩在雨中等待,这是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呼吸科吴超民医生的家人,“看到爸爸了”,人群中,小女孩奋力地挥动着双手。

还有很多援鄂医疗队队员的家人们,在仔细地辨认和找寻着,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昨天,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返沪医疗队员,在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后分别搭乘东航班机平安归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蒋卓庆、市政协主席董云虎、市委副书记廖国勋分别到机场迎接,欢迎英雄的白衣战士凯旋,向大家致以诚挚慰问和崇高敬意,向默默奉献的医疗队员家属们和给予医疗队支持帮助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副市长宗明参加。

第三批返沪医疗队中,有上海最早一批援鄂医疗队,135名队员自除夕夜奔赴武汉,始终英勇奋战在金银潭医院医疗救治一线。中医医疗队122名队员驰援雷神山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在疫情防控中的积极作用。

第四批返沪医疗队的245名队员均来自华山医院。驰援湖北武汉期间,华山医疗队整建制负责同济医院光谷院区1个重症监护病区的救治工作,危重症病人治疗成效显著。

第五批返沪医疗队256名队员主要由瑞金医院医疗队、护理医疗队、心理医疗队和疾控队等组成。援鄂期间,医疗队员出色完成各项医疗救治和心理疏导任务,疾控队员积极参与前线指挥部疫情分析、环境卫生与消毒等工作。

东方医院干细胞临床治疗小分队、上海援鄂社会医疗队等昨天一同返沪。

留下

武汉金银潭医院,在这次的疫情风暴中,处于“暴风眼”。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就是在武汉疫情最艰难、物资最匮乏的时候来到了“暴风眼”。1月26日进驻金银潭医院,整体接管北二、三楼。

如今回家了,他们给武汉留下了很多。

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长郑军华透露,这两天,我们在进行返回前的准备,特别是物资、设备、耗材的清点,经过后方的同意,全部捐献给金银潭医院,为他们今后的救治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

在武汉的最后24小时,他们终于在战斗过的地方留下了一张“全家福”。郑军华说:“我们这支队伍因为是紧急集合的,从除夕夜到武汉以后,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一张135名队员的‘全家福’,也没有一套我们的队服。这两天,后方非常关心我们,队服就要到了。在离别的最后时刻,我们会在战斗过的地方照一张‘全家福’。”

离开战斗的病房,队员们做的最后一件事情是清扫。

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医师组组长、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周新今年66岁了,也是医疗队中年龄最大的专家。疫情最艰难的时候,他在重症病房里做最危险的咽拭子采集工作。在回来的最后一刻,他带领医生们一起穿上隔离衣,带上手套清理办公室和值班室、更衣室等地方,将金银潭医院病房恢复到疫情前原本的样子。

带回

回家前,135名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员们收到了金银潭医院送出的一份特殊礼物。

这是为援鄂医疗队员特制的荣誉证书,上面写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不怕牺牲、甘于奉献,充分展现医务工作者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为感念您的特殊贡献,特授予您为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荣誉职工’称号”。落款是:中共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委员会。

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仁济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查琼芳分外激动,“用感恩的心收下这份沉甸甸的礼物,感觉自己成为真正的武汉人了。”

此外,队员们还带回了金银潭医院送的冲锋衣,女士的都是胭脂红,男士的都是深蓝色。衣服的前面写着“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中间是名字,衣服的背后写着“武汉2020,同心抗疫,感恩有您!”

收获

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由52家医院135人组成,医生37名,护士93名,院感5名。郑军华说,“这68天,我们生死金银潭,抢命金银潭,胜利金银潭!”

在最艰难的时候入驻金银潭重症危重病区,医疗队每个人都清晰记得那段最艰难的时刻:病房里有三十多个病人,其中二十多个在进行呼吸机治疗,有10个处于生命垂危状态。

队员们迎难而上,分析每一个病人的临床特征,深入讨论,找出原因。终于从探索期开始逐步进入成熟期――对新冠肺炎的发生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治疗的方案也有了契合,这时候就到了新的阶段,能够努力救治更多的患者。

在最艰难的时候,医院还存在人力不足、防护用品不足的问题。由于医护工作的强度增加,特别是重症病人的医疗护理――生活护理没有护工,没有后勤人员,全部由医务人员完成。当医疗队得知金银潭医院有医务人员感染,那种心理压力也是巨大的。

陈德昌是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学会侯任主任委员,作为一名重症医学专家,他在救治中不断思考,不断改进治疗方案。他说,从第一天接手金银潭医院北三重症病房开始,看到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离我们而去,感觉生命与死亡之间的距离并不那么遥远,“科学虽然有力量,但面对大灾大疫,其实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强大,我们无力对抗弱小到连肉眼都无法分辨的病毒。当第一次气管插管患者的飞沫喷溅到自己面屏的时候,感觉死神离自己这么近,但我并没有停止手上的操作,毅然完成任务。面对需要医务人员帮助的重症病人,其实早就把自己的一切抛到脑后,因为有这么一支具有忘我精神、甘于奉献、不怕牺牲、敢于拼搏的专业队员,我们具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具有勇往直前、取得最后胜利的底气。现在我们即将离开奋斗两个多月的战场,医疗队的战友也即将分赴各自的岗位,但战斗中结下的友情将永远铭记在各自的心坎。”

68天里,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累计收治患者170例,累计收治(危)重型患者123例。累计治愈出院136例,总治愈率80%,其中治愈(危)重症患者89例,治愈率达72.35%。

在武汉,援鄂医疗队队员们有眼泪、有感动、有留恋,离开武汉返回上海之际,他们写下了对这段战疫时光最想说的话。

第六批援鄂医疗队领队、瑞金医院副院长胡伟国:

50天前的夜晚,瑞金医院136名医护队员驰援武汉,街上空无一人,一片漆黑,万籁寂静,武汉这座城市睡着了!我们看不见高耸的黄鹤楼,听不见湍急的长江水,看见的只有垂危的重患,听见的只有急促的脚步。然而,随着一批又一批重症病患从我们的病房出院回家,黄鹤楼旁的樱花已经盛开,长江大桥下的船只开始来来往往,我们的早餐也有了武汉的热干面。是的,太阳已经冉冉升起,我们已经将沉睡的武汉轻轻唤醒!

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新华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医生阮正上:

来武汉两个月了,武汉就像我第二个家了,我想对武汉的同行及朋友们说,你们辛苦了,你们也是英雄,同时我也想对在后方的师长和家人们说,我非常想念你们,期待着与你们早日团聚,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春来武汉、最美武汉,终身难忘。

第六批援鄂医疗队队员、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刘嘉琳:

作为医疗组长,我感谢一起奋战的每一位队友,团队的努力保证了重症新冠患者的高治愈率。难忘第一晚和我进舱的小伙伴们,年轻而无畏的脸庞,怀揣着赤子之心,奋勇前行。武汉是英雄的城市,与你们同行,我荣幸之至!

第六批援鄂医疗队队员、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陈巍:

得知即日返沪,些许兴奋些许留恋,50个昼夜是我战斗过的日子,武汉光谷是我奋斗过的战场,它们都已经深深刻印在了我的心中。这场战疫,是医务人员不懈的努力,更是全国人民非凡的团结,才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我相信,所有医疗队员和我一样,在兴奋之余,还会审时度势,为保障人民的健康继续前进!

第七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岳阳医院心胸外科护士长张艳:

还记得刚来的那晚武汉特别的冷,未化的积雪覆盖着大地,整个城市特别的寂静。而现在,城市道路上车辆多了起来,大楼里晚上也亮起了星星点点,应该是康复的人们都回家了吧。路边树木露出了春芽,抗疫的春天也已经到来了。国有难操戈披甲,人有危众士争先。每一个中华儿女全力以赴,守望相助,一定能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市第七人民医院骨伤诊疗部护士长李冬梅:

从除夕夜的风雨驰援到春暖花开樱花烂漫,两个多月在武汉市金银谭医院工作,对我来说是一段难忘的抗疫经历!

有过压力、不安、恐惧,但更多的是收获信心、勇气、感动和关爱!用生命守护生命,用坚守传递希望,用誓言践行救死扶伤的神圣誓言!

心若向阳,何惧风雨!

(晨报记者 陈里予)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