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上海:英雄回家,迎接凯旋

新闻

“以音会友 碰头会” 跨越国界,共启青春梦想之旅! “以音会友 碰头会” 跨越国界,共启青春梦想之旅!

4月13日,梦与梦艺术中心一场充满包容、国际化与年轻活力的“以音会友 碰头会” 热烈上演。活动现场,来自不...

财经

“好样的 吴兴”成网络热词  吴兴新青年城市火出圈 “好样的 吴兴”成网络热词 吴兴新青年城市火出圈

  诠释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介绍悠久历史文化积淀、讲述人文风情、展示城市美景与美食,这些极具视...

民生

让6476户居民告别“厨卫共用”,闵行江川路街道有四大“法宝” 让6476户居民告别“厨卫共用”,闵行江川路街道有四...

4月22日报道:随着复工复产步伐的加快,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旧改工作也按下了“重启键”。记者近日在闵...

上海:英雄回家,迎接凯旋

发布时间:2020/04/22 新闻 浏览:551

上海早报网4月21日电(董志雯)抱着孩子等待丈夫归来的妻子、手捧鲜花等着妈妈回家的小女孩儿、张望着等着恋人现身的小伙儿……当医护人员乘坐的大巴缓缓驶入,激动的呼唤、紧紧的相拥,感动与欢乐溢满整个医院。昨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举行四批援鄂医疗队员172人回家欢迎仪式。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等领导出席欢迎仪式。仁济医院党委书记夏强、院长李卫平率全院职工手持国旗和鲜花夹道欢迎援鄂勇士凯旋。会上,全体援鄂队员被授予“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特别奖;《查医生援鄂日记》也同时举行了首发仪式。

当天下午,仁济医护人员和援鄂队员的家属纷纷手持鲜花、国旗、横幅,自发聚集在科研楼下。那里早早铺好了鲜艳的红毯,立起了巨大的欢迎牌,悬挂着巨幅欢迎海报和条幅。欢迎仪式在仁济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们献唱的战疫公益歌曲《勇气》中拉开序幕。这首由上海市第八批、仁济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员李佳作词的歌曲,一经发布就被广大医护人员广泛传唱,已然成为仁济援鄂医疗队的战歌。而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在MV中的倾情演绎,使得它广为人知,更感动和激励了无数人奋勇战疫,守护人民的生命与健康。

仪式上,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仁济医院副院长张继东与护理部副主任奚慧琴共同向杨振斌、陈国强和仁济医院院长李卫平赠送由172名仁济援鄂医疗队员签名的队旗。它们将作为珍贵的历史见证,被上海交通大学校史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史馆和仁济医院院史馆永久珍藏。此外,在此次战疫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6个集体和17名个人,也在仪式上获得了表彰。

杨振斌书记在致辞中高度赞扬了仁济医院全体援鄂医疗队员的英勇和无私。他代表交大党委向全体驰援武汉平安返回的仁济勇士们表达了欢迎和感谢,向以援鄂医疗队员家属为代表的后方的同志们在背后默默支持表示敬意。他指出,在这个世界上,人类的敌人有两种,一种看得见,一种看不见。而在与看不见的病魔的斗争中,医护人员就是最勇敢的战士。仁济医院在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过程中总共派出了172名援鄂医疗队队员驰援武汉,是交大医学院附属医院中人数最多的一支队伍,且其中大多都是年轻的“90后”。他们在危难中挺身而出,不顾个人的安危,挽救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交大人的家国情怀,是交大“最可爱的人”。他还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向仁济医院援鄂医疗队全体队员赠送了由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理事长徐庆华创作的书法作品,以此向白衣天使献上来自全世界交大校友的敬意和感谢。

夏强和张继东先后代表医院和援鄂医疗队致辞。他们均指出,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仁济勇士胸怀家国,逆行出征,以精湛的医术、科学的护理,同时间赛跑,和病毒较量,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大医精神,兑现了“科学防治,仁术济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出征誓言。共产党员的凝聚力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防疫火线上得到了充分体现。遇到困难,都有党员冲锋在前;遇到危险,总有党员挺身而出。医疗队员们切实践行了从医的初心和医者的誓言。如今,172名援鄂勇士圆满完成了战疫任务,全都回到了温暖的仁济大家庭,这是属于当代仁济人的骄傲和功勋,值得被历史铭记。医疗队员代表、风湿科主任医师陈盛和家属代表、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吴文三之子吴泓宇也先后分享了自己的援鄂感受和作为家属的心路历程。他们将自己选择逆行战疫的不计生死、义无反顾和作为医护人员家属的内心担忧但依旧鼎力支持用朴实的话语表达得淋漓尽致,引起了在座所有人的泪目和共鸣。

仪式上,还举行了国内首部正式出版的援鄂医生亲历抗疫日记《查医生援鄂日记》的首发仪式。在通过一段视频简要回顾了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员、仁济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查琼芳及其所在的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日夜奋战的68天的经历以及查医生创作这67篇援鄂日记的心路历程后,杨振斌、陈国强、夏强、李卫平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李芳以及该书作者查琼芳一起点亮了大屏幕,宣布该书正式首发。

最后,部分医疗队员们分获意外惊喜大奖,大家在欢声笑语中与在场的所有嘉宾分享了象征“战疫胜利”的蛋糕,并合影留念。

队员们纷纷表示,这段逆行战疫的经历是自己人生中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从医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在未来的工作中,大家一定会继续传承和弘扬“仁术济世”院训精神,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不负人民“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信任,努力为推动医学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来自仁济人的重要力量。

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仁济医院副院长张继东:从逆行到顺行,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目标双胜利

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仁济医院副院长张继东完成了出征前自己向全体仁济人立下的“军令状”――带着164名援雷神山医院的仁济勇士平安回家,一个不少。

作为临时党总支书记,张继东表示共产党员的凝聚力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防疫火线上得到了充分体现。遇到困难,都有党员冲锋在前;遇到危险,总有党员挺身而出。医疗队员们切实践行了从医的初心和医者的誓言。他还表示,很高兴看到“90后”青年医务人员经受住了这次疫情的考验,在危难中勇敢逆行,在战斗中收获成长。未来的祖国医学事业将由他们来挑大梁,相信他们一定能够传承百年仁济的优良传统,守护好人民的生命与健康。

张继东代表队员衷心感谢后方的上海、交大、交医和仁济大家庭的无私帮助,感谢所有队员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他还指出,希望全体医疗队全体队员在医院复工复产的工作中继续努力,取得疫情防控和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目标双胜利。

雷神山医疗队护理领队、仁济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奚慧琴:这里就是患者的生命线

奚慧琴是仁济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具有18年护理工作经验的她也是此次仁济援雷神山医疗队的护理领队。2020年庚子年元宵节刚过,奚慧琴临危受命,作为护理领队随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雷神山医院驰援,投身这场艰难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接到集结队伍命令后6小时,她火速敲定出征名单。到达雷神山后96小时,她带领队员们将一个“家徒四壁”的毛坯板房改造成了功能齐全的重症监护室,并收治了第一个病患。“雷厉风行”是所有队员提到她时都会用上的一个形容词,这让第一次见到她的人都会感到惊讶,因为她总是说话温柔和蔼,让人如沐春风。

雷神山ICU开始收治患者后的每一天,对于奚慧琴这位“护理大管家”来说都是考验。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非常严谨细致,并且对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非常高。驰援雷神山的护理队伍中,“90后”年轻护士的比例大约占三分之二,而且大部分护士此前都没有ICU的工作经历。奚慧琴深刻意识到护士的岗位胜任力在这里就是患者的生命线。于是,她利用休息时间依托网络开展战地慕课,有效提升护士的重症护理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她每次进隔离舱时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还会亲自带教护士开展各项重症护理操作,各个击破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护理重点和难点。她还将仁济重症护理的管理制度带到雷神山,严格把控护理质量和关键流程。

在奚慧琴的指导和协助下,俯卧通气、ECMO(体外膜肺氧合)、CRRT(人工肾脏替代)等多项攻坚技术在ICU内迅速得到开展,挽救了重症患者的生命。在她身先士卒的攻坚下,隔离病区的风险识别得到了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医护人员的不适离舱率有了显著降低;感控安全团队中更是由护士主导,确保了每一名进舱医护人员的安全。就这样,一支有战斗力的新冠肺炎危重护理团队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在雷神山医院的监护室里得到了锻炼,收获了成长。在她的严格要求和细心指导下,来自上海6家医院的117名护士在雷神山医院ICU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通力合作,众志成城战病魔,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雷神山医疗队员、战疫歌曲主要创作者李佳:给你《勇气》,《等你》归来

李佳医生是仁济医院家喻户晓的“才女”,同时也以自己作词的《勇气》和《等你》温暖了这个冬天,感动了无数人。

在创作《勇气》的时候,李佳还没有出征武汉,但身边的师长、同事、朋友已经陆续背上行囊,勇敢逆行。她为他们的安危和冷暖日夜担忧,也为他们“明知危险却依然无畏向前”的勇气所感动。在报名参加医疗队,等待集结的时候,她把思念和祝愿凝聚成这一首《勇气》,送给自己已经奔赴战疫前线的战友。后来,她自己也应征驰援武汉。为了帮助她完成心愿,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教授倾情演绎了这首歌曲的MV,让这首歌曲广为人知,从而变成了广大援鄂白衣战士的“战歌”。

而谈到《等你》的创作时,李佳说:“已经记不得是第几天了,只记得在这段日子里,我和仁济、市一、市七、市五、市六、杨中心的战友们,和武汉人民一起面对过的艰难时刻。这段悲壮的岁月,浸透了汗水和泪水,凝聚了全国人民的爱,彰显了我们的情怀、勇气和才华。所以,在告别的感谢信里,我们说:汉水通衢接长江,辞君不觉有离伤。因为,我们已经爱上了武汉,爱上了坚强的武汉人民。我们听到故乡的召唤――《等你》归来。从此,上海与武汉,天涯共此时。”

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里年龄最大的专家傅小芳:我们做到了队伍零感染

傅小芳是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里年龄最大的专家,明年就要退休了。她是医疗队中专职的院感防控人员,“队伍零感染”,是他们存在的意义。她的心愿再普通不过,只有六个字:平安来,平安回。今天,她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她说:“出征武汉40多天,如今胜利回沪,心里既充满欣喜和憧憬,但又有点不舍,大家一起共同奋战早已是‘自家人’了,每个队员身上都体现了爱、善良、无私、勇敢、坚毅的品质,都有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此次抗疫经历对我来说是永生难忘的,也是非常宝贵的人生财富,我们医疗队员在24小时内奔赴武汉一线,不顾个人安危,积极救治患者,体现了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这次抗疫也把感控推到了幕前,凸显了感控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感控组此次出征的重要任务是确保每位医疗队员安全,非常感谢全体队员的信任和支持!非常感谢总领队张继东副院长对感控组工作支持!使我们圆满完成了任务!”

4月16日,在隔离点进行的全体队员核酸检测报告出来了,164名队员全部阴性。得知这个消息,最高兴的莫过于“傅妈妈”:“这是对所有院感人来说最好的回报。”

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日记女神”查琼芳:以后有机会,我会带着女儿一起回到武汉

2020年1月24日,除夕之夜,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启程奔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参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救治工作。仁济医院查琼芳医生随队前往。在紧张繁忙的援助工作之余,她每天发回一段日记,以抗疫一线医生的视角记录大疫之下的举国之战。

查琼芳当初决定写下这些日记的初衷,是为了让后方的亲朋好友放心。最初,查医生用语音发回一段日记,作为对自己一天工作的梳理和汇报,也是自己解压的一种方式,同时是对担心自己安危的家人、同事、朋友的统一回应。这些日记经仁济医院宣传处整理成文后,被广大媒体广泛转载,读者的期盼成了查医生坚持每天记日记的动力。

查琼芳在日记里记录了身边许许多多让人感动的人和事:她看到了每一个医护人员的无私无畏,永不放弃,和时间赛跑,与病毒抗争;她看到了被病魔折磨的病人,在医护和病友的关爱和鼓励下,用坚强的毅力与病毒斗争,直到能迈开脚步,笑着走向阳光的那一刻;她看到了志愿者们无私奉献,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把周到的服务送到需要帮助的人身边;她看到了来自党和政府、社会各界源源不断的关怀和支持……于是,这本书逐渐从一些个人日记,升华成了以抗疫一线医生的视角记录大疫之下的举国之战,从一个侧面记录下了这段可歌可泣的抗疫历史。

除了是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女神”,查琼芳还有很多身份。她是一位医生、一位母亲、一位共产党员、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

在3月31日返沪当日,查医生记录下了返乡路途中的点滴与感动,也为68天的支援历程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800公里的距离,承载了沪汉两地人民浓烈、真挚的感情。从此武汉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因为我们曾经‘拼过命’。我们和金银潭医院生死与共,我们一起扛过来了!”

“以后有机会,我会带着女儿一起回到武汉,带她去看东湖和樱花,带她去看我战斗过的地方。”查琼芳说。

ECMO团队队员王维俊:给危重症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3月7日,仁济医院ECMO团队出征武汉,他们的逆行,给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争取了时间窗口,为他们带来了生的希望。团队到达后的第五天, ECMO抢救第一位病人,经过170小时的精心治疗,这名病人顺利脱机。为了帮助病人渡过难关,王维俊在岗位上连续坚持了36个小时,团队的其他医护人员同样日夜守护。ICU病区关舱时该患者转科。

王维俊说:“这段时间是做医生以来最纯粹的一段时间,过去的一个月无心念家,今天要回家了,想家的心情尤为迫切。魔都的喧嚣,是最可爱的烟火气;生活的琐碎,是幸福的平凡;工作的辛劳,是最值得的付出。春天如期而至,雷神山医院的病区接二连三的撤空,更多的人可以回家了。特殊的经历,让我真正感悟到了家国情怀。有家真好!战友们,至亲们,我们一起回家。”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