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双喜临门!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方向班开...
3月6日下午,由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与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博音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听力康复方向班开班仪式在成都举行,校企双方代表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 据了解,四...
财经
-
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开馆暨 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
2021年5月1日下午3:00,由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广东省当代陶瓷美术馆主办的“养真——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家瓷艺精品(上海)邀请展”在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隆重开幕,展览将持续至5月15日...
民生
-
上海顾村大居建设基本恢复节奏,年内还有40余幅保...
上海百余项重大工程陆续复工,民生工程进展如何?4月9日,记者走访宝山区顾村大居拓展区新顾城BSPO-0104单元0401-04地块看到,两百余名建筑工人正在作业,施工现场基本恢复正常建设节奏。15栋15层高层住宅已出现...
卫生习惯关系公共卫生安全(新视角)
发布时间:2020/05/12 新闻 浏览:495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影响很多人,也在改变很多人。疫情来势汹汹,需要人类反思的地方很多,个人卫生习惯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比如使用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这绝不仅仅是个人私事,更关系着公共卫生安全,与他人健康息息相关。
有人说,大家围着一个桌子吃饭,这是几千年形成的习俗,使用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没必要”“矫情”“麻烦”。这种观念基于这样一些认识误区:一是围坐而食,相互夹菜,方能体现家庭团圆和美、待友热情周到。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习惯,不好改、改不好、不改好;二是人们这样吃了几千年,似乎也没什么危害。
事实果真如此吗?并不尽然。
使用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并不是西方人的专利,中国人早在商周时期就开始了。这在历史文献、出土文物、壁画中都能得到证明。比如,中国古代将“九鼎八簋”看作中央政权的象征。而从最初意义来说,鼎是用于烹煮食物的器具,簋是古代盛食物的器具。按照周礼,周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元士用三鼎二簋。从饮食习惯来说,这是中国古人开始实行分餐制的重要依据。在许多历史壁画中,也能看到古人一案一人、分餐而食的场景。到了唐宋,因引入胡人高脚桌、高脚椅,围桌而坐才初露头角。直至清朝,合餐制才流行开来。可见,使用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在中国的历史很悠久。
使用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是现实需要,有利于降低细菌、病毒带来的感染风险。在海外疫情持续爆发、国内疫情尚未消除之际,合餐有可能使新冠肺炎病毒通过餐具、唾液传播。将来即便疫情过去,合餐也可能造成幽门螺旋杆菌、甲肝等病毒传染。例如,在全球范围内有高感染率的幽门螺旋杆菌,与人们不良卫生习惯息息相关。长辈给孩子喂饭时先自己咀嚼、吃饭时用自己的筷子夹菜、切菜不注意生熟分开等,都会增加共餐者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风险。
虽说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但是只要人人注意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改变一些习俗,就可以极大降低一些传染病的感染风险,这是为自己的健康负责;推己及人,也是对家人、对他人的健康负责。
只要肯改变,办法总是有的。比如,中国菜讲究摆型,那就多创造一些适合分餐的特色菜品;有些菜不适合分餐,那人们取菜时就坚决使用公筷公勺;家庭分餐有点难,那就从多摆一双筷子、多放一个勺子开始……
这次疫情是一个改变一些传统饮食习惯的契机,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只要人人都有了使用公筷、公勺的意识,勇敢迈出第一步,全社会就一定会逐渐形成安全、文明的现代饮食习惯。
上一篇: “有爱”点亮“无碍” 上海市残联公益宣传片暖心发布
下一篇: 公筷“夹”出餐桌新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