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双喜临门!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方向班开...
3月6日下午,由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与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博音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听力康复方向班开班仪式在成都举行,校企双方代表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 据了解,四...
财经
-
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开馆暨 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
2021年5月1日下午3:00,由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广东省当代陶瓷美术馆主办的“养真——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家瓷艺精品(上海)邀请展”在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隆重开幕,展览将持续至5月15日...
民生
-
上海顾村大居建设基本恢复节奏,年内还有40余幅保...
上海百余项重大工程陆续复工,民生工程进展如何?4月9日,记者走访宝山区顾村大居拓展区新顾城BSPO-0104单元0401-04地块看到,两百余名建筑工人正在作业,施工现场基本恢复正常建设节奏。15栋15层高层住宅已出现...
打浦桥街道:从棚户区到“海上第一块”,探索“双红联盟”创新治理
发布时间:2020/10/27 新闻 浏览:670
黄浦区打浦桥街道,是一个以居民小区为主、商务楼宇为辅的地区。辖区内有居民小区72个,可组建业委会的小区66个,有物业管理的小区69个;社区、居民、物业、业委会一度各自为政,缺乏矛盾协调化解机制,导致部分小区管理混乱、矛盾频发,成为城市基层治理的新难题。
如何让基层社区治理有效开展,让老百姓有足够的获得感?打浦桥街道党工委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打造“红色业委会联盟”“红色物业联盟” (即“双红联盟”),创新人民城市基层治理体系,有效解决了很多小区“物业管不好,业委会管不了,居委会管不着”的难题,推动“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得到有效落实。
棚户区改造刻不容缓,小康幸福生活按下启动键
隔着车水马龙的徐家汇路,海华花园就坐落在繁华的日月光中心对面,4幢31层的商品住宅楼,以今天的眼光看起来毫不起眼甚至略显老旧,但在30年前,它却被誉为“海上第一块”,这里的历史变迁见证了打浦桥日新月异的改革发展。
30年前,海华花园的“前身”是棚户区斜三基地,位于黄浦区(原卢湾区)打浦桥以西、瑞金南路以东、卢湾中学以北的区域,这里曾经有1400多户居民、20多家工厂和商店,人口密集、环境恶劣,到处都是危棚简屋,是真正的棚户区。
棚户区景象
房屋之间间隔约一米,平日隔壁人家讲话的声音听得很清楚,有的窗户打开可以和隔壁人家握个手,甚至可以一只脚跨过去。斜三基地棚户区居住面积非常小,子女多的人家只能睡灶间、打地铺,冬天还好可以抱团取暖,到了夏天光着膀子打着扇子,晚上就睡在弄堂里,打鼾声音此起彼伏。加上不远处是全区垃圾、粪便转运和装船的日晖港码头,空气中总散发着阵阵臭味,使得百姓生活不适、怨声载道。
斜三基地的恶劣居住环境和百姓对小康幸福生活的追求使得斜三地块的更新改造刻不容缓。1992年,日晖港码头迎来了改造搬迁,斜三也迎来了老百姓期盼的动迁,可谓双喜临门。但是,斜三基地的改造并不一帆风顺,资金难题和无例可鉴成了当时最大的“绊脚石”。
斜三旧貌
城市建设的资金主要靠地方财政的调拨,可以说是杯水车薪。限于财力旧改推进缓慢的情况下,黄浦区(原卢湾区)大胆创新,于1992年1月通过土地批租的形式,以地生钱,推动旧改。由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出资2300万美元受让了该地块,开启了改革开放以来吸引外资进行旧区改造的先河。
1992年9月,全市第一块毛地批租土地交到开发商手中,被誉为“海上第一块”。海华花园自1992年10月底开工,仅用18个月就结构封顶,1994年底基本竣工,四幢拔地而起的高楼成为当年十分抢手的外销商品住宅。
肇嘉浜路与徐家汇路交汇,2017年9月拍摄
在斜三基地成功完成旧改后,打浦桥街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徐家汇路由13米拓宽至50米,斜一地块上建起高档写字楼金玉兰广场,大同花园在斜二地块成型,田子坊完成改造,日月光建成,昔日破旧不堪的打浦桥地区已经成为在上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中心……从“下只角”的“脏乱差”到 “上只角”的“高大上”,打浦经济的高速发展让辖区的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成块的旧改新建让社区综合环境有了质的改善,小康生活的幸福感不断在街区延伸。
“首发首创”,做深做实“四史”学习教育
以斜三地块成功改造为开端,使大规模旧区改造在上海变成了现实,探索出了一条运用土地批租形式,利用中心城区土地级差优势,改造危、棚、简屋和“三废”工厂的新路子,这片被誉为“上海改革开放标志性首创案例”的整街坊旧区改造“试验田”,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旧区改造与城市建设的光辉历史。
2020年6月,打浦桥街道在海华花园举办了“从斜三基地到海华花园”——黄浦区“四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活动,生动讲述了这个街区的华丽蜕变,展现了首开“毛地批租”旧区改造先河的智慧、担当和勇气,让党员、群众更好地感知社区、亲近社区、融入社区,培育属地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提升社区家园生活的归属感、唤醒新时代打浦发展的使命感。
为进一步做深做实打浦桥“四史”学习教育,让打浦居民、干部、员工深入了解街区文化底蕴,传承红色基因,打浦桥街道创新“四史”学习教育路径和载体,统筹集结街区红色教育资源,充分发掘打浦在历史潮流中诞生的诸多“第一次”和标志性“首发首创”,打造包含“从斜三基地到海华花园”在内的多个“四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点,串联辖区内红色遗迹、旧址,形成以“追寻红色记忆,找寻红色轨迹”为主题的“四史”学习教育步行线,深入发现、宣传辖区内涌现出的金点子、好典型、真英雄,着力打造新青年榜样、好行业标杆。
同时,创新“打浦党课开讲啦”实体课堂载体,以“浦汇众智 普惠群众”为宗旨,打造“浦汇大讲堂”特色教育品牌,每月开讲,每讲直播,发挥“浦汇直播间”辐射效应,激励打浦人在学思践悟中传承打浦历史荣光、汲取人文精神养料,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起改革创新、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浦汇大讲堂”特色教育品牌发布
“双红联盟”治理创新,推动宜居打浦建设
为进一步探索超大城市社区治理新路径,把“四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具体实践,打浦桥街道在海华花园所属的“中海网格党建”片区打造党建引领自治新体系,构建“红色物业联盟+红色业委会联盟”的“双红联盟”平台。
“双红联盟”成立
“双红联盟”发动红色引擎,通过提高业委会党员比例及与居委会交叉任职比例、提高物业从业人员党员比例、建设党员示范岗、建立党建联动机制等多种途径,推进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着力把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打造成联系群众重要平台、服务群众的重要力量、推动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做深做实党建引领“三驾马车”的社区治理,多元打造共建共享的新时代社区。
同时,依托区域化党建平台,网聚各类新经济组织、新阶层资源力量,整合社区治理实战专家、法务和理论研究专家,组成基层治理智库专家团,围绕解决老旧小区管理水平不高、“小”小区物业管理成本难以降低等难点问题,群策群力,献计出力。
海华花园的变迁是打浦改革发展的缩影,如今的打浦桥街道,舒适整洁的高档商品房小区林立,融城市记忆与创意产业于一体的国家级创意园区集聚,优质的科教文体资源汇集,已全方面建成宜居、宜业、宜学的小康美好家园。(图片均由打浦桥街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