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双喜临门!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方向班开...
3月6日下午,由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与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博音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听力康复方向班开班仪式在成都举行,校企双方代表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 据了解,四...
财经
-
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开馆暨 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
2021年5月1日下午3:00,由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广东省当代陶瓷美术馆主办的“养真——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家瓷艺精品(上海)邀请展”在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隆重开幕,展览将持续至5月15日...
民生
-
上海顾村大居建设基本恢复节奏,年内还有40余幅保...
上海百余项重大工程陆续复工,民生工程进展如何?4月9日,记者走访宝山区顾村大居拓展区新顾城BSPO-0104单元0401-04地块看到,两百余名建筑工人正在作业,施工现场基本恢复正常建设节奏。15栋15层高层住宅已出现...
6.3公里“阅读静安”光音栈桥“会唱歌”
发布时间:2020/12/25 新闻 浏览:488
百年老建筑上海总商会前,一片“摩登花街”沿河蜿蜒,步移景异,生态宜人;河南路桥下空间,变身上海城市风貌画卷,穿越其中仿佛穿梭时空;沿河新增“光音栈桥”,未来会是一段“会唱歌”的空中步道,以音乐旋律勾起人的思绪跨越百年……
本月底,苏州河两岸42公里公共空间基本实现贯通开放,记者昨天从静安区获悉:6.3公里苏州河静安段在实现滨水慢行系统全线贯通的基础上,以“阅读静安·诗话苏河”为设计理念,将滨水景观空间与周边地块结合,在总商会区段、四行仓库区段、福新面粉厂区段、不夜城区段、蝴蝶湾区段五大空间内,打造摩登花街、阅读静安、穿梭·畅想、诗话苏河、马路印记、时光版图、光音栈桥、红色寻迹、蝶湾花岛、苏河之声十大景观,最近相继对市民游客开放。
延伸区域有片“摩登花街”
在苏州河北岸的总商会区段,结合腹地总商会旧址、宝格丽酒店与华侨城公共街区,向苏州河延伸区域最近“长”出一片“花街”:一侧是苏州河水,一侧是银杏为主干树种构建的金色大道,林荫步道小径旁点缀着色彩缤纷的观赏植物。这是苏州河静安段最近开放的“摩登花街”景观。昨天,天气晴朗,不时有走过河边的市民驻足拍照。
苏州河静安段北岸,西起远景路,东至河南北路;南岸西起安远路,东至成都北路。沿线有上海总商会、四行仓库、福新面粉厂等旧址,历史底蕴丰厚。负责苏州河静安段公共空间贯通提升工程的上海市政总院充分挖掘此段苏州河文化内涵,提出“城市文化取样”的理念,以建筑历史、文学作品、苏州河往事为核心内容“取样”,运用到苏州河沿线景观提升中,置身苏州河边,看的不仅仅是河,更是“阅读静安”的舒展画卷。
细看“摩登花街”,会发现多处细节与周边建筑风格相呼应,如花坛的设计融合了华侨城建筑立面的色彩元素,花池用玫瑰金色挡板勾勒、铺装用复古马赛克点缀,增添韵味的同时与周边环境浑然天成。
不远处河南路桥下空间,原来阴暗逼仄,如今变成时光长廊,1921年至今的静安生活场景与城市风貌通过连环画、摄影作品呈现在画墙上。桥廊处还布设了钢板剪影装置,再现老上海的车水马龙,这些剪影元素取材于1935年《商业月报》杂志封面总商会建筑样式。往前走,在四行仓库区段,一道70多米长的景观墙上刻着静安已经消逝的“路名”,勾起不少老静安人的情感记忆。20多首关于苏州河的诗歌被镌刻到滨水栏杆上,其中有作家赵丽宏创作的《苏河夜航》《童年的河》节选,也有从全国征集来的诗歌作品。
扫座椅二维码听诗词朗读
在不夜城区段,一段260米的沿河栈桥桥身已搭建完成,正在打磨细节。这座“光音栈桥”将成为苏州河静安段一个经典地标。
这是一处亲水平台,站在桥上可近距离感受苏州河。这是为打通静安段原有断点进行的巧妙设计,原来这里被围墙划分为8个独立地块,从地面贯通有一定难度,设计团队就想到从空中架桥实现贯通。未来,这座栈桥在完成亮灯工程后将化身“会唱歌”的桥:夜幕中伴着光影,市民走上栈桥,耳边会响起上世纪30年代音乐家陈歌辛创作的《苏州河边》的旋律,一路走过,旋律悄然转换,走到桥尾时,耳边旋律已是当代作曲家罗威创作的《苏河梦游》……桥体、音乐、灯光在夜色中融为一体,市民可沉浸式感受苏州河的声音。
“多感”表达是苏州河静安段沿线景观提升的一大亮点。苏州河静安段公共空间贯通提升工程总设计师、上海市政总院副总工程师钟律说,除了观感,听觉、触感等多感在游览苏州河静安段时都能被调动起来。扫扫沿线座椅上的二维码,市民耳畔响起琅琅阅读声。设计团队邀请过传忠、曹雷、刘家祯等艺术大家,潘涛、吴斐儿、尹红、李元、赵覃等播音大咖以及“夏青杯”获奖残障人士团队朗读苏州河诗词。
此外,在总商会区段,防汛墙部分顶面被刻上建筑故事的铭牌,并刻有盲文,让视障人士也能通过触摸感受苏州河的文脉。
上一篇: 山楂树下冠名列车首发,品牌传播势不可挡!
下一篇: 市郊和农村观众更爱看“科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