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双喜临门!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方向班开...
3月6日下午,由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与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博音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听力康复方向班开班仪式在成都举行,校企双方代表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 据了解,四...
财经
-
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开馆暨 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
2021年5月1日下午3:00,由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广东省当代陶瓷美术馆主办的“养真——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家瓷艺精品(上海)邀请展”在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隆重开幕,展览将持续至5月15日...
民生
-
上海顾村大居建设基本恢复节奏,年内还有40余幅保...
上海百余项重大工程陆续复工,民生工程进展如何?4月9日,记者走访宝山区顾村大居拓展区新顾城BSPO-0104单元0401-04地块看到,两百余名建筑工人正在作业,施工现场基本恢复正常建设节奏。15栋15层高层住宅已出现...
城中村”改造捷报频传,宝山该地区功能生活品质双跃升
发布时间:2022/01/04 新闻 浏览:499
“城中村”改造令地区功能、生活品质实现“双跃升”
作为上海民心工程之一的“城中村”改造多个项目安置房已竣工,这个元旦迎来居民集中回搬。以推进较快的宝山区杨行老集镇为例,前两天,居民们已经陆续拿到钥匙,入住新房。
居民们收获的不只是新房、新生活,“城中村”改造蝶变新生的空间也化作发展新增量——植入产业空间、嵌入公共服务配套,通过顶层规划“补缺增能”,让地区功能、生活品质实现“双跃升”。
利用多元资金改造老集镇
城中村,它们既不似城市,也区别于传统农村——居民、农民、企业等各类主体混杂而居,加之开放式街区布局,容易成为“治理洼地”。
以宝山区杨行镇老集镇为例,曾经这里商贸繁盛,人气集聚。但恰恰因为居住密度高,生活相对独立而成熟,“成本大”“腾退难”使得地块出让陷入尴尬,久而久之,周边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老集镇却停驻在了旧时光里。
多年前,上海开始探索“城中村”改造,借由政府、市场等多元主体,统筹平衡项目资金投入产出,做好这道“计算题”,利用多元资金改造“城市疮疤”。在宝山区,顾村、大场、杨行等“老集镇”均被纳入其中。
如今,空中俯瞰杨泰路两侧,一侧是新建好的安置房,另一侧是即将迎来新生的老村镇。近2000亩的占地面积过大,杨行老集镇被一分为二,分批次开发推进,新生活新气象触手可及。
“哪种方案更利于百姓就选哪种”
前两天,杨桃路两侧汽车停得满满当当,大多是前来办理交房手续的居民。这条专为“城中村”改造项目配套的道路,直达学校等各类公共设施。
“终于能住进来了,大家都很开心。”拎着一个红色袋子,顾老伯脸上止不住笑意。
“城中村”改造项目通常采取“原拆原建”模式。规划方案、征地动迁、土地供应、建设交付……特别是,许多改造项目涉及地块大、情况复杂,耗时较长。“但在有力推动下,老集镇的一期项目耗时缩短了近三分之一。”宝山区房管局副局长说。
早在方案设计时,团队就决定“哪种方案更利于百姓,就选择哪种”,针对特殊困难家庭,也会给予一定政策倾斜。
针对企业、厂房等特殊主体,工作团队“一企一方案”。面对权属关系复杂的个案,派专人紧盯、定期上门走访。
腾地加速推进,让老集镇改造“踩准”了每个关键点。在工作人员看来,这样的“快”,对“城中村”改造项目意义重大,“有助于抵消各类不确定因素”。
新一轮改造添入产城互融理念
“从空中俯瞰,城市界面已完全变样”。一幢幢崭新的26层高楼,半封闭式阳台、可刷卡的智能门禁系统……等同于中高档小区“标配”。
楼层变高、小区有了新名字,也重塑着曾由乡土联结起的人际关系。最明显的变化是,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驾马车”相继进驻,将有力推动基层治理。
也有些东西未曾改变。杨行镇老集镇城中村指挥部副总指挥说,老街上的一块石碑被完整保留下来。它曾立在人来人往的集镇核心区。如今,这块石碑也计划平移至改造后的新空间。
除了人居品质和环境的提升,改造还添入了产城互融理念。经多方论证,宝山区决定将在二期改造项目中置入更多产业空间。相关负责人介绍:从长远来看,职住平衡的空间布局,将更全方位、全领域地实现“城中村”补缺增能,让这里真正成为人人向往的宜居宜业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