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双喜临门!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方向班开...
3月6日下午,由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与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博音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听力康复方向班开班仪式在成都举行,校企双方代表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 据了解,四...
财经
-
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开馆暨 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
2021年5月1日下午3:00,由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广东省当代陶瓷美术馆主办的“养真——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家瓷艺精品(上海)邀请展”在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隆重开幕,展览将持续至5月15日...
民生
-
上海顾村大居建设基本恢复节奏,年内还有40余幅保...
上海百余项重大工程陆续复工,民生工程进展如何?4月9日,记者走访宝山区顾村大居拓展区新顾城BSPO-0104单元0401-04地块看到,两百余名建筑工人正在作业,施工现场基本恢复正常建设节奏。15栋15层高层住宅已出现...
聚焦“双碳”目标,华东理工大学启动碳中和基础研究特区项目
发布时间:2023/02/24 新闻 浏览:453
如何聚焦“双碳”国家战略目标,更好发挥研究型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日前,华东理工大学举办了上海市碳中和基础研究特区项目启动会暨青年论坛。
论坛中,上海市科委总工程师赵健、基础研究处处长宋扬,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严晋跃,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科协主席涂善东,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万华化学集团中央研究院、申能(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华东理工大学校长轩福贞、副校长朱为宏,以及相关职能部处和学院负责人、青年教师代表等50余人出席会议,共同探讨研究型高校如何聚焦“双碳”国家战略目标,开展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和全链条创新的新范式,为华东理工大学碳中和基础研究特区建设出谋划策。
在本次论坛的基础研究特区首批项目授证仪式上,赵健、轩福贞为项目负责人颁发立项证书,宋扬宣布“基础研究特区计划”项目负责人名单。
张人禾院士、严晋跃院士、涂善东院士围绕积极稳妥推进“双碳”目标作主旨报告,多维度展现碳中和科技创新前沿。张人禾以“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科学问题”为题,从碳中和问题的起因入手,系统讲解了与碳中和相关的学科交叉问题、实现能源转型的科学问题和碳中和影响评估中的科学问题。严晋跃以“EnergyNexus:ResearchandInnovationswithoutBorders”为题,从能源系统转型、国际与中国的碳中和目标及路径、能源交叉等方面进行了报告,畅谈了未来能源领域发展的构想。涂善东以“碳氢科学技术并举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题,从碳与氢的关系、大力发展清洁碳氢经济、积极有序发展氢经济等三个方面阐释了如何用好碳与氢、走出一条科学合理的绿色低碳之路。
论坛上,基础研究特区首批9位项目负责人分别作专题汇报,阐述了入选基础研究特区项目的具体构想和未来规划。在青年论坛环节,13位青年教师围绕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二氧化碳的生物转化、有机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等领域进行了学术交流,碰撞思想火花。
据了解,本次论坛是华东理工大学加强有组织基础研究的重要举措,一直以来,该校充分发挥在化工、新能源等领域的特色和优势,积极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以有组织科研推进碳中和领域原创性、引领性创新,主动肩负起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轩福贞致辞
轩福贞所指出,近年来,该校围绕“双碳”目标,积极谋划实施以“智能化、数字化”为基础的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大安全“两新两大”前瞻性战略布局,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在推动“双碳”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强“双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方面形成了很好的基础。上海市碳中和基础研究特区的获批设立,是学校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
他表示,华东理工大学将进一步加强对碳中和基础研究特区的支持,以“双碳”战略目标导向的有组织科研新机制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形成新理论、新技术,构建工科基础领域人才引、育、用、评新范式,打通“学研产”创新链条,力争通过5年时间,在高值低碳化工过程、新型电池与化学储能、绿氢及利用、能源新材料与工艺、新能源装备及安全等方面取得更多原创性重大突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他希望,各位青年学者要将个人志趣与国家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切实肩负起“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的时代使命,为实现“双碳”愿景贡献更多智慧。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总工程师赵健致辞
赵健对华东理工大学获批“碳中和基础研究特区”表示祝贺,他希望学校以基础研究特区计划为抓手,创新基础研究组织方式,围绕科研体制、人才制度、管理机制等方面开展更多的改革实践,在评价、激励、考核等方面探索出更适合基础研究的路径,更加有效地开展有组织科研,培养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做真正有影响力、突破性、原创性的“全链条”创新基础研究和体制机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