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双喜临门!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方向班开...
3月6日下午,由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与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博音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听力康复方向班开班仪式在成都举行,校企双方代表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 据了解,四...
财经
-
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开馆暨 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
2021年5月1日下午3:00,由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广东省当代陶瓷美术馆主办的“养真——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家瓷艺精品(上海)邀请展”在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隆重开幕,展览将持续至5月15日...
民生
-
上海顾村大居建设基本恢复节奏,年内还有40余幅保...
上海百余项重大工程陆续复工,民生工程进展如何?4月9日,记者走访宝山区顾村大居拓展区新顾城BSPO-0104单元0401-04地块看到,两百余名建筑工人正在作业,施工现场基本恢复正常建设节奏。15栋15层高层住宅已出现...
聚焦四大建设行动 上海版“新基建”35条重磅发布
发布时间:2020/05/08 新闻 浏览:571
上海早报网5月7日电(葛俊俊)在今天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正式发布。《行动方案》立足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坚持新老一体、远近统筹、建用兼顾、政企协同,提出了指导思想、行动目标、四大建设行动的25项建设任务、8项保障措施,形成了上海版“新基建”35条。
4月27日,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推动“新基建”项目尽快落地;4月30日,赶在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上海召开了全市层面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
“现在,新基建非常‘热’。”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马春雷介绍了《行动方案》的相关情况,他明确指出,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是扩大有效投资、赋能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新基建”现状:总体水平国内领先
《行动方案》指出,近年来,上海围绕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新型智慧城市、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建设,加强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和计算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布局,总体水平一直保持国内领先。
一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国内领先”。已实现全市16个区5G网络连续覆盖。建设了15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行业平台,带动6万多家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在静安、嘉定、杨浦、虹口、普陀等区率先开展新型城域物联网百万级规模部署。二是数据中心和计算平台规模“国内领先”。目前互联网数据中心已建机架数超过12万个,利用率、服务规模处于国内第一梯队。市大数据平台累计已汇集全市200多个单位340亿条数据,数据规模总体在国内领先。三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能级“国内领先”。上海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有14个,大设施的数量、投资金额和建设进度均领先全国。
“新基建”目标:3年努力,4个方面形成重要影响力
聚焦新时代上海城市功能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以及新经济发展要求,《行动方案》明确了推进上海特色“新基建”的4大重点领域:以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为主的“新网络”建设;以创新基础设施为主的“新设施”建设;以人工智能等一体化融合基础设施为主的“新平台”建设;以智能化终端基础设施为主的“新终端”建设。
《行动方案》提出了符合上海城市功能和定位的具体行动目标,即通过3年努力,率先在4个方面形成重要影响力:率先打造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标杆城市,率先形成全球综合性大科学设施群雏形,率先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超大规模城市公共数字底座,率先构建一流的城市智能化终端设施网络。到2022年底,推动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创新能级迈向国际一流水平。
为全力实施上海版“新基建”4大建设行动。马春雷表示,要对标一流水平,围绕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进行统筹布局,全力提升新型基础设施能级。目前,已初步梳理排摸了未来三年实施的第一批48个重大项目和工程包,预计总投资约2700亿元。
――“新网络”建设行动。把握全球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数字化发展趋势,率先构建全球领先的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布局。主要包括:高水平建设5G和固网“双千兆”宽带网络,加快布局全网赋能的工业互联网集群,建设100家以上无人工厂、无人生产线、无人车间,带动15万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快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化部署;建设新型政务外网及网络安全设施;构建全球信息通信枢纽。
――“新设施”建设行动。立足科技创新中心和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高地”建设,持续提升科技和产业创新基础设施能级。主要包括:加快推进硬X射线等大设施建设,开展下一代光子科学设施预研;争取国家支持布局新一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电镜中心、先进医学影像集成创新中心、国家集成电路装备材料产业创新中心等若干先进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围绕前沿科学研究方向,布局建设重大创新平台。
――“新平台”建设行动。充分利用好超大规模城市海量数据资源,建设城市全要素数据资源体系,支撑城市治理全方位变革。主要包括:建设新一代高性能计算设施,打造超大规模人工智能计算与赋能平台。建设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社会治理“一网统管”基础支撑平台,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构建医疗大数据训练设施,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开展深度学习等多种算法训练试验。探索建设临港新片区互联设施体系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智慧大脑工程。
――“新终端”建设行动。围绕培育新经济、壮大新消费等需求,加快推动商贸、交通、物流、医疗、教育等终端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主要包括:规模化部署千万级社会治理神经元感知节点;新建10万个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建设国内领先的车路协同车联网和智慧道路;建成市级公共停车信息平台;拓展智能末端配送设施,推动智能售货机、无人贩卖机、智慧微菜场、智能回收站等各类智慧零售终端加快布局;建设互联网+医疗基础设施;培育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学校;打造智能化“海空”枢纽设施;完善城市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上海特色‘新基建’,政府要引导、市场是主体、重大政策举措是保障。”马春雷指出,需进一步加强市区协同,在创新支持方式、加强指标保障、推动资源开放、优化规划布局、完善规则标准、培育市场需求等方面加强引导,为社会资金加大“新基建”投入营造良好环境。
马春雷表示,下一步,上海将全力落实好“新基建”35条,抢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复苏升级带来的重要机遇,高水平推进5G等“新网络”建设,持续保持“新设施”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人工智能等“新平台”,完善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新终端”布局,着力创造新供给、激发新需求、培育新动能,为上海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厚植新根基,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上一篇: 小程序满足多需求 纳税服务跑出新速度
下一篇: 因做错事,耄耋老人被“叫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