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双喜临门!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方向班开...
3月6日下午,由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与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博音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听力康复方向班开班仪式在成都举行,校企双方代表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 据了解,四...
财经
-
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开馆暨 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
2021年5月1日下午3:00,由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广东省当代陶瓷美术馆主办的“养真——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家瓷艺精品(上海)邀请展”在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隆重开幕,展览将持续至5月15日...
民生
-
上海顾村大居建设基本恢复节奏,年内还有40余幅保...
上海百余项重大工程陆续复工,民生工程进展如何?4月9日,记者走访宝山区顾村大居拓展区新顾城BSPO-0104单元0401-04地块看到,两百余名建筑工人正在作业,施工现场基本恢复正常建设节奏。15栋15层高层住宅已出现...
见证“海上丝绸之路” 唐代沉船“黑石号”文物2020年来沪
发布时间:2018/10/24 商业 浏览:1213
10月24日报道:“中斯联合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座谈会于23日召开,上海博物馆“一带一路”研究发展中心同日揭牌。记者从座谈会上获悉,上博东馆开馆时将推出“陶瓷之路”陈列,上博青龙镇和赴斯里兰卡的两个考古成果也将在陈列中体现。在“一带一路”框架下,“黑石号”沉船文物展览也计划于2020年4月底从新加坡引进在上海博物馆举办。
“黑石号”沉船文物见证“海上丝绸之路”
图片说明:“黑石号”出水文物(图片来源网络)
“黑石号”于1998年发现于印度尼西亚海域,因当年可能是撞上一块黑色的大礁石沉没而得名。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仲谋在座谈会上透露,作为一艘阿拉伯船,“黑石号”装载了数万件中国唐代文物,绝大部分为陶瓷,还有精美的金银器。它是迄今所见古代阿拉伯地区与中国进行直接贸易的最早考古证据,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上海博物馆十余年前曾努力争取将“黑石号”沉船文物整体购回中国,虽最终未成,但始终关注着沉船文物的研究和展示。“此次终于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达成协议,将作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项目在上海一地举办展览,可以说完成了我们多年的夙愿,对公众和学界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仲谋说。
响应“一带一路”号召上海考古“走出去”
图片说明:中斯联合考古队发掘的中国西村窑青釉执壶
此前2018年8月,上海博物馆与斯里兰卡共同组建联合考古队,在斯里兰卡北方港口城市贾夫纳进行了40天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发现了大量中国瓷器,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实证。这是中国与斯里兰卡第一次正式合作开展考古发掘,既是上海博物馆在海外的首个考古项目,也是上海考古“走出去”的第一步。9月10日,上海博物馆与斯里兰卡中央文化基金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这是中国博物馆与斯里兰卡文化机构首次缔结联合考古项目,双方将在今后5年在考古发掘研究、专业人员交流、文物保护和科技分析、博物馆展览与教育等领域开展更深入的合作。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介绍,上博正制定新一轮的“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五年计划。此次成立“一带一路”研究发展中心,将整合馆内外力量,进一步培育和汇聚人才,培养学术型专家、展陈及设计专家、文保科技专家、传统修复专家和熟悉国际事务的文化交流专家。
上博东馆将设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常设展
图片说明:中斯考古队挖掘现场
记者从座谈会上了解到,正在修建的上海博物馆东馆展陈体系将中外文化交流放置于重要地位,其中常设展中辟有反映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两个版块,其他版块也会增加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阐释角度,更加立体、更有深度地讲述中国故事。
作为贯彻“一带一路”倡议的上博东馆“陶瓷之路”陈列也将会在上博东馆开馆时推出。陈列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以上博数十年的唐代到清代的古陶瓷收藏品等文物为基础,展示从公元8世纪到20世纪初主要通过海丝航路,与亚洲、非洲、欧洲各地的贸易和文化交往历史,其中上博青龙镇和赴斯里兰卡的两个考古成果也将在陈列中体现。“这是一个大型的专题性基本陈列,希望能较系统的反映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面貌。”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陆明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