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双喜临门!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方向班开...
3月6日下午,由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与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博音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听力康复方向班开班仪式在成都举行,校企双方代表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 据了解,四...
财经
-
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开馆暨 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
2021年5月1日下午3:00,由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广东省当代陶瓷美术馆主办的“养真——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家瓷艺精品(上海)邀请展”在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隆重开幕,展览将持续至5月15日...
民生
-
上海顾村大居建设基本恢复节奏,年内还有40余幅保...
上海百余项重大工程陆续复工,民生工程进展如何?4月9日,记者走访宝山区顾村大居拓展区新顾城BSPO-0104单元0401-04地块看到,两百余名建筑工人正在作业,施工现场基本恢复正常建设节奏。15栋15层高层住宅已出现...
长江口大闸蟹苗汛“爆发” 产苗量恢复至上世纪60年代水平
发布时间:2019/09/27 商业 浏览:959
原标题:长江口大闸蟹苗汛“爆发”
一度衰竭的长江口中华绒螯蟹的蟹苗数量与规模,已恢复到上世纪60年代的丰产水平,每年5月长江口蟹苗“爆发”时,甚至蔓延到黄浦江。在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实现长江口河蟹资源的极大恢复,成果来之不易,成为国际上恢复水生生物资源的一个成功范例。这是记者从前昨两天在沪召开的首届国际渔业科技与创新大会上获得的信息。
中华绒螯蟹俗称“大闸蟹”,长江口是中华绒螯蟹最大的天然产卵场。每年10月,长江中上游的成蟹向下游洄游,12月至次年2月在长江口抱卵。蟹卵在3至5月间孵化,幼体发育成幼蟹,再溯江河而上,在淡水中继续生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刘鉴毅说,长江口大闸蟹产苗量最高年份在上世纪60年代,当时年产苗量多在50吨以上。随着长江开发与资源利用,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产卵场濒临消失。上世纪90年代开始,长江口产苗量锐减,至2000年后萎缩至仅数吨。
为恢复长江口水域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和上海市农业农村委的组织协调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协同攻关,构建覆盖长江下游至河口1.2万平方公里的河蟹资源环境监测网络,获得长期的、连续的第一手数据资料,首次实现亲本蟹洄游路径和繁育场范围10米级精准定位。2003年起,东海水产研究所所长庄平带领的研究团队,每年持续不断增殖放流大闸蟹亲本,数量在数万只至10余万只。同时,研究人员还为放流的亲本大闸蟹带环、贴标及固定声呐标记,通过监测回捕掌握蟹苗数量、活动范围和位置等。研究团队创建“漂浮湿地”,中华绒螯蟹在长江口早期洄游阶段得以在“湿地”栖息、躲避侵袭和摄食,显著提高蟹苗成活率。近年来大闸蟹产卵率逐步提高,2017年长江口蟹苗资源量达67吨,此后几年基本稳定在这一水平。
国际渔业科技与创新大会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美国环保协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无锡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承办,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