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上海一审金融商事案件标的总额突破两千亿

新闻

“以音会友 碰头会” 跨越国界,共启青春梦想之旅! “以音会友 碰头会” 跨越国界,共启青春梦想之旅!

4月13日,梦与梦艺术中心一场充满包容、国际化与年轻活力的“以音会友 碰头会” 热烈上演。活动现场,来自不...

财经

“好样的 吴兴”成网络热词  吴兴新青年城市火出圈 “好样的 吴兴”成网络热词 吴兴新青年城市火出圈

  诠释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介绍悠久历史文化积淀、讲述人文风情、展示城市美景与美食,这些极具视...

民生

让6476户居民告别“厨卫共用”,闵行江川路街道有四大“法宝” 让6476户居民告别“厨卫共用”,闵行江川路街道有四...

4月22日报道:随着复工复产步伐的加快,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旧改工作也按下了“重启键”。记者近日在闵...

上海一审金融商事案件标的总额突破两千亿

发布时间:2020/05/16 新闻 浏览:530

新闻发布会现场。(奚晓诗/摄)

上海早报网5月15日电 (王文娟)15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通报2019年度上海法院金融商事审判情况、2015-2019年上海法院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件审判情况,并发布2019年度上海法院金融商事审判十大案例。

涉非银行融资方式案件大幅增长

2019年,上海法院共受理一审金融商事案件192,559件,审结191,365件,同比分别上升12.72%、13.56%;共受理二审金融商事案件1,995件,同比大幅上升91.46%。一审金融商事案件标的总额达2,218.41亿元,在2018年首次突破千亿的基础上,又突破两千亿关口,同比上升57.26%。

白皮书显示,在所有金融商事案件中,收案数量排名前五的案件类型分别为银行卡纠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融资租赁合同纠纷、保险类纠纷和证券期货类纠纷,合计占一审金融商事案件总数的98.14%。其中,融资租赁合同纠纷、证券期货类纠纷案件的数量增长较快。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茆荣华介绍,2019年,上海法院金融商事审判中新型疑难法律问题频现,如电子票据隐名“代持”行为的法律关系认定、物流企业“错投”货损险的损失赔偿,以及新三板市场是否适用证券虚假陈述司法解释等。在这类案件中,司法裁判对于金融交易规则的形成与确认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随着融资租赁、保理等非银行融资方式快速发展,涉非银行融资方式的案件占比提升。近五年来,上海法院一审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年收案数量增长3.24倍,标的额增长3.68倍;涉保理公司纠纷案件年收案数量上升1.19倍,标的总额上升19.2倍。反映出当前社会融资需求依然旺盛,且融资渠道的多元化特征比较明显。与银行相比,非银行融资方式的制度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监管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经营行为的规范性还需进一步提升。

探索证券虚假陈述案件审判机制改革

2015-2019年,上海法院共受理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一审案件原告共涉及 9,879 名投资者,数量逐年增加。被告共涉及方正科技、普天邮通等21家上市公司,涵盖上交所主板、深交所主板及新三板市场等。其中,21家上市公司平均涉诉标的额为1.08亿元;投资者人均起诉标的额为22.84万元,呈现小额、分散的特点。

该类案件诉请类型单一,均为投资者因上市公司虚假陈述行为导致其损失而提起诉讼,诉请赔偿投资差额损失、佣金及印花税等。案件涉及的虚假陈述行为以虚增利润居多,占比为 38.09%。

上海金融法院副院长林晓镍介绍,随着证券虚假陈述案件的短期激增、长期稳增,以往民事诉讼“一案一立”“一案一审”“一案一结”的立案、审理和结案方式明显不能适应此类案件的司法实践需求。

近年来,上海法院通过将案件合并审理、在示范判决基础上委托调解、探索代表人诉讼机制等审判机制改革,不断提高案件审理的集约化、便利化水平。

以示范判决为例,2019年1月,上海金融法院出台《关于证券纠纷示范判决机制的规定》,对示范案件的选定、审理、专业支持、判决效力、审判管理作出了具体规定。2019年8月,经上海金融法院一审、上海高院二审维持,全国首例证券群体性纠纷示范判决生效,为健全证券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积累了实践经验。截至2020年4月20日,全国首例适用示范判决机制的方正科技系列案件调撤率为98.49%,合计1,311名投资者通过多元纠纷化解机制解决纠纷,调撤金额达1.62亿元。

同时,今年3月,上海金融法院还率先出台了《关于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的规定》,这是全国法院首个关于代表人诉讼制度实施的具体规定,为进一步推动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证券民事诉讼制度提供了有益经验。

涉疫金融商事纠纷将陆续进入法院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金融市场也产生一定冲击。发布会通报,当前,上海法院受理涉新冠肺炎疫情金融商事案件总体平稳,共受理相关案件约10件,主要涉及疫情定点防治医院以及涉及生活物资供应的企业银行账户被冻结,要求法院解除财产保全措施等情况。

上海高院预判,与疫情有关的金融商事纠纷可能将逐步进入法院,包括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引发金融借款、融资租赁、保理等融资类纠纷;疫情影响股票、期货等价格,投资者遭受投资损失,引发有关金融纠纷,等等。

为妥善处理相关案件,推动复工、复产、复市,今年2月,上海高院发布了《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依法防控疫情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指导意见》,明确对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引发的金融借款纠纷,要依法审慎审查金融机构提出的借款提前到期、单方解除合同等主张,促进金融机构以展期续贷、分期还款协议等方式协商解决纠纷,努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解纷成本。同时还出台了系列法律适用问答,确保涉疫情金融案件的适法统一。

另一方面,随着上海金融对外开放不断加速,特别是临港新片区金融“先行先试”措施陆续推出,对金融司法环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高院预测,与跨境投融资、跨境担保、跨境支付结算、跨境金融服务密切相关的金融商事纠纷将不断出现,金融创新产品结构和交易模式将更趋复杂化和专业化,与国际金融交易规则衔接等问题将越来越多,金融审判的国际化特征将日益显现。

上海高院金融审判庭庭长竺常介绍,2019年,上海法院已经着手启动多个专项调研项目,深入研究信用证、独立保函、涉外保险、跨境投融资、跨境支付结算等涉外纠纷案件中疑难法律问题,并紧扣自贸新片区司法需求,着力研究解决涉外管辖、域外送达、证据认证、外国法查明等程序问题,探索跨境、离岸金融交易司法管辖改革,推广涉外金融纠纷案件争议解决示范条款,确保涉外金融案件得到高效审理。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