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双喜临门!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方向班开...
3月6日下午,由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与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博音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听力康复方向班开班仪式在成都举行,校企双方代表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 据了解,四...
财经
-
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开馆暨 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
2021年5月1日下午3:00,由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广东省当代陶瓷美术馆主办的“养真——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家瓷艺精品(上海)邀请展”在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隆重开幕,展览将持续至5月15日...
民生
-
上海顾村大居建设基本恢复节奏,年内还有40余幅保...
上海百余项重大工程陆续复工,民生工程进展如何?4月9日,记者走访宝山区顾村大居拓展区新顾城BSPO-0104单元0401-04地块看到,两百余名建筑工人正在作业,施工现场基本恢复正常建设节奏。15栋15层高层住宅已出现...
好生态带来好生活(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发布时间:2020/08/15 新闻 浏览:440
浩荡长江,奔涌入海。江海交汇处,是上海崇明岛。
崇明,上海美丽的后花园,全市超1/4的森林在这里。岛上有田、有林、有水、有绿,有一个个充满江南韵味的小村……
“牢固坚持和落实生态立岛的原则,坚决不搞大开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一张蓝图干到底’”,上海坚定不移推进崇明生态岛建设。
促进生态自然优势与生态发展优势共同发展,崇明正在发生变化。
从筑堤围圩到生态发展
从上海市区出发,穿隧道、跨大桥,路过一排排风力发电机,当东海的海风吹在脸上,崇明岛就到了。
瀛东村,离大桥7公里。齐整的农舍,清澈的河道,房前屋后,花草满畦,橘子、石榴、山楂,种得满满当当……瀛东村只有百来户人家,是崇明区人均收入名列前茅的小康村。
“平时村里打工,村集体资产经营得好,每月有补贴,年底还有分红。”对现在的生活,村民施考泉很满意。
1985年初冬,6名村民在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陆文忠带领下,掮着扁担、矮钎,带着一缸咸菜,顶着严寒,踩着刺脚的芦根,在东海边围垦,每天滚一身泥水……当年20岁出头的施考泉,就是这“六条扁担”之一。
瀛东村位于崇明岛东南端,长江在附近奔腾入海,江海交汇,淤出大片滩涂,潮来白茫茫,潮退芦苇荡。经过3次筑堤围圩,共围垦土地4000余亩。
“和刚完成围垦时比,变化实在是大。”施考泉赞叹不已。
近年来,依托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瀛东村走上生态发展路。
村里将南北湖贯通,形成1000亩大水面,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水下发展绿色无公害水产养殖,水上发展垂钓、休闲旅游,打造立体化经营模式。同时,将传统的农家乐、渔家乐升级成集餐饮、会务、住宿、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度假村。
如今,施考泉每天上午会去度假村接待中心工作,还同时管理大湖里的鲈鱼。人还在家里,买鲈鱼的电话就打来了。
一株黄杨木,致富一村人
崇明岛有个园艺村。小村以园艺闻名。村民人人懂园艺。村支书董辉掰着手指头算,800户村民,有85%从事黄杨、花卉种植,黄杨种植面积1000多亩。
“我们老两口种了4亩黄杨,一年能卖20多万元。村里都种,我家种的不算多。”66岁的茅锦昌正在自家园子里修剪黄杨。
黄杨树根系发达、叶片小、长势慢,适合造型。村里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种着黄杨树,熟练修剪、绑扎造型黄杨的手艺人更不在少数。
近年来,园艺村借着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东风,推动黄杨种植业转型升级。
过去,茅锦昌和大多数种植户一样,单打独斗,自谋销路。去年下半年,镇里成立协会,茅锦昌成为会员,听本地“土专家”讲黄杨造型技术诀窍,跟着市里和外省专家学习造型黄杨盆景制作。镇里搭建黄杨交易线上线下平台,让园艺村的黄杨交易变“提篮叫卖”为“双向联结”。
“现在,园艺村可以供应从小苗到观赏盆景的一系列黄杨产品,产业链延长,价值自然提升。”崇明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曹俊介绍,这几年,虽然村里黄杨种植面积没变,但是年销售产值由3000万元增加到4000万元。
黄杨树产业做大了,园艺村村民的生活也蒸蒸日上。这两年,茅锦昌把家里的房子粉刷一新,白墙青瓦,辅以极富乡村气息的墙画、竹篱笆,漂亮别致。“国内外游客到我家黄杨园拍照,隔壁村民傍晚来散步健身,女儿说我们家都成了‘网红’打卡地。”茅锦昌笑说。
鲜花产业助推经济发展
生活在崇明这片好风景里的人们,正紧锣密鼓地忙活一件大事――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将于2021年在崇明举行。
“岛上种的花越来越多,红掌、水仙、藏红花,都有村子在种。”合兴村村民徐卫花的生活,离花近了很多。
在合兴村南侧的崇明智慧生态花卉园生产车间,眼前的一幕刷新了记者对传统花卉种植的认知:播种、催芽、育苗、补苗、移栽、发货……全过程都在机械流水线上完成。这条高度自动化生产线,预计将为明年的花博会供应120种以上花卉。
这对附近村民而言,无疑带来了新的机遇。徐卫花现在天天骑着电瓶车到花卉园做事,“我们种田出身的人,种花种得来的。”园艺大师们在一片开阔草坪上搭起“花艺世界”,远处村民们的青瓦白墙就是最好的布景板。徐卫花忙着整理花形、补种鲜花,“我家以前种玉米、种芦粟,挣的钱哪里比得上种花哟。”
获得中国花博会主办权以来,崇明全区抢抓机遇,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花卉产业基地。
以花卉产业集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一幅“花字诀”主导的发展蓝图在崇明清晰可见:根据自身的生态条件和种植基础,指导企业重点发展特色盆花、特色切花、特色种源、特色食用药用等花卉,逐步扩大花卉产业效益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创新形成“花卉+全域旅游”“花卉+休闲农业”等新业态示范集群,一批具有行业示范引领作用的项目引人注目。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14日 01 版)
上一篇: 持续绷紧弦 防汛不松劲(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