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双喜临门!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方向班开...
3月6日下午,由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与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博音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听力康复方向班开班仪式在成都举行,校企双方代表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 据了解,四...
财经
-
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开馆暨 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
2021年5月1日下午3:00,由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广东省当代陶瓷美术馆主办的“养真——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家瓷艺精品(上海)邀请展”在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隆重开幕,展览将持续至5月15日...
民生
-
上海顾村大居建设基本恢复节奏,年内还有40余幅保...
上海百余项重大工程陆续复工,民生工程进展如何?4月9日,记者走访宝山区顾村大居拓展区新顾城BSPO-0104单元0401-04地块看到,两百余名建筑工人正在作业,施工现场基本恢复正常建设节奏。15栋15层高层住宅已出现...
只能扔医废的黄桶却成“混合桶”,劝导没效果,试试“黄瘦子”和“蓝胖子”?
发布时间:2020/09/28 新闻 浏览:500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一年多以来,上海在垃圾分类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相比社区,一些单位和公共场所垃圾分类的准确率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来往人流量大,投放者分类意识有待提高,指导监督力量难以完全匹配;疫情期间,患者使用过的口罩等医疗废弃物的投放量激增,分类准确率却在下降,导致对二次分拣的依赖加重……这些单位和公共场所在垃圾分类上的“短板”如何补?
9月28日,记者跟随上海绿化市容部门对沪上部分医院、高校进行现场检查,发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创意”。
根治混投,靠“黄瘦子”和“蓝胖子”
8时30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急诊大厅已有许多病人前来挂号候诊,不少人带着外地口音。
“我们的患者有六七成来自外省市,家乡并没有像上海这么大力度地推进垃圾分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后勤保障处副处长施慧坦言,许多患者来医院时身体已经不适,加之缺乏垃圾分类意识,所以对医院工作人员的劝导显得不耐烦。
体现在分类的结果上,就是急诊大厅设置的可回收物桶和干垃圾桶内,常常发现棉球、药品、口罩等医疗废弃物,而一些黄色的医疗废弃物专用桶内,则混入了饮料瓶、塑料袋等生活垃圾。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工作人员打起了棉球和口罩的主意。
记者在该院的急诊检验窗口外看到一个专“吃”废棉球的黄色方柱,方柱上方4个投放口的大小仅容得下类似棉球这样的废弃物。
施慧说,大家亲切地把它称作“黄瘦子”,是用烟灰柱刷上黄色油漆改造而成,内部套有专用的医疗废弃物迷你袋。目前该院试点放置了两个,每天四五次清理下来,很少发现袋内有其他垃圾。
而以往,放在急诊检验窗口附近的黄色医疗废弃物专用桶由于开口很大,“似乎什么都能扔”,常常发生生活垃圾乱入的问题,加重了保洁员二次分拣的负担。现在不撤桶,而是对桶稍加改造,医院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分类效果。
“黄瘦子”
“黄瘦子”取得了成功,医院又设计出了“蓝胖子”——一个专“吃”口罩的蓝色专用桶,其投放口设计成扁平状,阻挡了其他体型较大的生活垃圾进入,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蓝胖子”内部还安装了紫外线灯,工作人员打开开关,就能对已经收集的口罩进行消毒。
“蓝胖子”
可以查询垃圾分类的宣讲机
追根溯源,桶和袋子都有编号
在医护人员工作区和病房内,医院采取了另一种手段来倒逼投放者做好垃圾分类。
记者注意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垃圾桶都有编号,比如“2-16F”,就是指2号楼16楼。像这样有编号的垃圾桶,共分3种规格:240升的有120个,120升的有15个,60升的有320个。
“和人来人往的门急诊大厅相比,医护人员工作区和病房内的人员相对固定,所以垃圾分类的管理可以更有针对性。”施慧表示,给这些区域使用的垃圾桶编号,一旦发现桶内垃圾混合投放,就能及时追溯到责任方。
据悉,这样做是借鉴了上海崇明等郊区农村“门前设桶”的管理模式:家家户户靠近村路的两个小垃圾桶(一个干垃圾桶、一个湿垃圾桶)上都标有和村民家门牌号相同的“桶号”,解决了长久以来垃圾分类难推进的一大“症结”——投放者的责任难明确、难追究。
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瑞金医院,医护人员工作区的垃圾袋上也有“玄机”:保洁员每更换一次垃圾袋,都会贴上写有所在科室和时间的粘纸,以便后期抽查发现问题后可溯源。
“单位员工也是垃圾分类的重要一环。”瑞金医院总务处副处长沈贻萍表示,目前约有110名护士长和170名工勤人员参加了垃圾分类培训,他们已成为垃圾分类规则和知识的传播者,回到办公室和病房,带动其他员工、病人和他们的家属一起践行垃圾分类这项新时尚。
数据显示,与去年6月相比,今年6月瑞金医院的湿垃圾分出量从440千克/日增至2.4吨/日,可回收物分出量从590千克/日增至736千克/日,干垃圾分出量从13.75吨/日减至10吨/日,有害垃圾分出量从2.7千克/日增至21.3千克/日。
瑞金医院内,保洁员引导患者将口罩投入黄桶
源头减量,学生晒光盘赢奖励
垃圾分类是垃圾产生后,通过正确分类,使垃圾更高效地进行循环利用或无害化处置,相比之下,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量,进而减少对环境以及所有后端处置环节造成的压力,是更为根本的环保之举。
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9月11日开学以来,食堂湿垃圾的产生量已减少约20%,“幕后英雄”是学校推出的一项“光盘换饮料”活动。
上海交通大学后勤保障中心卢琦告诉记者,学生有一个身份二维码,具有支付用餐费用等功能,9月11日到9月25日,学校在二维码下新增了一项活动功能,点击活动界面,开启摄像头,拍下自己用餐后的“光盘”,通过系统审核后,就能得到一个光盘记录。
用掉一个光盘记录可以参加一次在线红包抽奖,用掉6个光盘记录可以到小卖部兑换一瓶产自学校定点扶贫地区云南洱源的核桃乳。活动仅举行两周,就吸引了6.4万人次参与,2800多人成功兑换了饮料。
“引导学生勤俭节约,促进了垃圾的源头减量,还提升了贫困地区产品的影响力,将来会吸收这次试点的成功经验,继续推动光盘行动和垃圾分类。”卢琦表示,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约有学生3000多人,新颖有趣的“玩法”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参与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来自上海市教委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上海高校在生活垃圾分类第三方测评中,优秀率已从46.77%提升至89.2%,达标率从70%升至100%,进步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