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为什么称“大上海”?专家说,上海之大,在于把世界带入中国,把中国带入世界

新闻

“以音会友 碰头会” 跨越国界,共启青春梦想之旅! “以音会友 碰头会” 跨越国界,共启青春梦想之旅!

4月13日,梦与梦艺术中心一场充满包容、国际化与年轻活力的“以音会友 碰头会” 热烈上演。活动现场,来自不...

财经

“好样的 吴兴”成网络热词  吴兴新青年城市火出圈 “好样的 吴兴”成网络热词 吴兴新青年城市火出圈

  诠释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介绍悠久历史文化积淀、讲述人文风情、展示城市美景与美食,这些极具视...

民生

让6476户居民告别“厨卫共用”,闵行江川路街道有四大“法宝” 让6476户居民告别“厨卫共用”,闵行江川路街道有四...

4月22日报道:随着复工复产步伐的加快,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旧改工作也按下了“重启键”。记者近日在闵...

为什么称“大上海”?专家说,上海之大,在于把世界带入中国,把中国带入世界

发布时间:2020/11/02 新闻 浏览:512

摘要:《大上海》专家座谈会举行。

“《大上海》是上海深情而朴素的倾诉,虽然只是文字,但有一种对上海的亲密的触摸感。”今年10月,以纪录片《大上海》为蓝本,收录200余幅珍贵档案图片,全景展现上海170多年城市历史轨迹的同名书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1月2日,在上海中心朵云书院旗舰店举行的专家座谈会上,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评价道,书籍“讲述了‘我之所以为我’,让我们理解上海‘何以为大’。”


《大上海》书封

采撷自纪录片的同名文本

理解今天的“大上海”,需要一次全方位的历史回眸。

去年9月,在历时近4年的创作后,纪录片《大上海》首播,前后累计拍摄素材超过1000小时。直至今日,该片已播映14次,这在纪录片中颇为少见。“纪录片豆瓣评分9.0,不断有观众、学者、新闻工作者,来电话、来信希望再看。”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裁陈雨人解释了多次重播的原因,“上海如何走到今天?它为什么是红色文化策源地?很多人关注上海发展的‘必由之路’。”

纪录片是影像意义上的城市传记。摄制组曾奔赴英、法、美、德、俄等9个国家,在60多家档案馆、图书馆中,找到了众多遗落在国外的上海一手档案资料。当影像化作文字,同名书籍《大上海》却并非纪录片脚本的简单付梓,而是在保留纪录片文本篇章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较大幅度的充实改写。

全书以上海百年城市发展历史为主题,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从关键的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激动人心的时间节点等内容出发,分《上海的开埠》《中国工业的发轫》《东西汇流》《红色革命的策源地》《生死抗争》《人民的上海》《艰难起飞》《创新品质》八个章节,记述上海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澎湃篇章,追溯上海城市精神历史根源。

“《大上海》是一本非常急需的书,是普通读者了解上海的一把钥匙。”毛时安说,按如今上海在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需要这样一本阐释上海、理解上海的书。“关于上海的历史有各种叙事,本书把上海放到复杂的历史天平上进行评价和衡量。比如讲到郭实猎,他既给上海带来了繁荣之火,也带来了灾难之火。”毛时安评价道,《大上海》是把上海史最新的学术思考进行公众化的有益尝试,为上海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份公共文化产品。


《大上海》专家座谈会举行。

理解上海“何以为大”

“上海之大,在于它的内涵非常丰富。”这是纪录片总导演陈冠群的阐释。而在此基础上再创作的同名书籍《大上海》,亦从多个维度解读上海何以成为“大上海”。

回望历史,本书讲述上海如何从十六铺旁的老城厢变成奇特的三界四方、华洋杂处之地;也讲述内外交迫的环境中,中国民族工商业如何破壁生长;更提及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中国现代金融、新式教育、现代科学和新文化如何孕育生长、负重前行。

“这是一本薄薄的大书,写出了上海的‘大’。不是物理、地理空间的大,而是身处东西方交汇之地,把世界带入中国,把中国带入世界,这称之为‘大’。”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周武看来,本书还体现了“新”“广”“深”的特点,上海是世界最关注的中国城市之一,《大上海》不是就上海论上海,而是把上海与国家、与全球的演变连在一起讨论。“从世界城市史来讲,上海是非常复杂的东方标本,说透很难,但本书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上海的复杂性,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座谈会上,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说,上海之“大”,除了“大地域”概念外,未来更要着眼于它的大格局、大未来。“‘大格局’不是一味的宏大叙事,而是起于细节局部。比如说上海的马路,马路上的广告设置、灯箱设置、招牌、残疾人步道,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等,都能非常直观地体现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他建议,《大上海》这本书,还能增加一章,讲述“可能的上海”,“也可以继续说未来的上海或者世界的上海、人类的上海。”

“开放精神、现代文明,这八个字贯穿上海城市发展始终。”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徐锦江说,本书的历史叙述基本到位,尤其是对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历史的梳理非常到位、非常直观,“也可以考虑从城市地理学、河网水系的变化,黄浦江和苏州河的关系等,作为一条叙述的支线。”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