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双喜临门!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方向班开...
3月6日下午,由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与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博音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听力康复方向班开班仪式在成都举行,校企双方代表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 据了解,四...
财经
-
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开馆暨 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
2021年5月1日下午3:00,由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广东省当代陶瓷美术馆主办的“养真——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家瓷艺精品(上海)邀请展”在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隆重开幕,展览将持续至5月15日...
民生
-
上海顾村大居建设基本恢复节奏,年内还有40余幅保...
上海百余项重大工程陆续复工,民生工程进展如何?4月9日,记者走访宝山区顾村大居拓展区新顾城BSPO-0104单元0401-04地块看到,两百余名建筑工人正在作业,施工现场基本恢复正常建设节奏。15栋15层高层住宅已出现...
“芦苇荡”上建“贸易城”,总书记的话为中国首个保税区未来三十年指明方向
发布时间:2020/11/13 新闻 浏览:560

“这三十年,太不容易了,我自己也伴随着外高桥一路成长。”昨天,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汇报发言的上海外高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宏会后接受记者专访时说。短短五分钟的汇报发言,浓缩了中国第一个保税区艰苦卓绝的三十年,以及这位浦东“老开发”与时代共起伏的三十年。
“离世界最近的地方”
“与浦东一样,外高桥今年也30岁了。”会上,刘宏作为代表第二个上台发言。他说自己不紧张,也不能紧张。“能作为浦东开发开放的亲历者,去讲述这三十年来外高桥保税区走过的点点滴滴,我感到十分自豪。”199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外高桥保税区。那一年,刘宏28岁。
刘宏在外高桥保税区的第一个职务是外高桥保税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负责招商引资工作。“这是保税区的第一家开发公司,开发建设的任务很重。每个人都怀抱着极大的创业激情,每天跑客户,引进项目落地;跑工地,管好建设品质;跑部门,争取有利政策……”18个月后,开发者们在一片芦苇荡上实现了首期封关运作;30年后,这片位于长江入海口的旧滩涂一跃成为了“离世界最近的地方”。
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浦东开发开放30年取得的显著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供了最鲜活的现实明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生动的实践写照。
听到这句话时,刘宏难掩激动。这让他忆起了外高桥开发初期的艰苦环境。“一盏台灯、一盒文具、一辆自行车,是大家上班第一天领到的全部‘家当’。吃饭要到当地敬老院搭伙,喝水要自己挖井。每天从塘桥的公司办公地到外高桥现场,我们骑自行车跑20多公里路,那时候外高桥还是郊区,很少公交车进出……”刘宏对记者说,“这就是一线开发者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铸就了浦东三十年来的的发展。”
外高桥的今昔。 资料
制度开放融入血液
大会上,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增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刘宏感慨道,“实际上,外高桥从成立的第一天开始,就承担着对外开放和功能开发的国家战略,探索制度开放的精神,从诞生起便融入保税区的血液中。”
浦东开发开放,要设立什么样的开发区?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是外高桥,这里是贸易口岸,商品进入保税区以后,境内关外免税、保税。贸易自由、货币自由和货物进出自由,是当时中央给保税区的“三个自由”政策。
“外高桥保税区从一开始就是瞄准自由贸易区的。”刘宏在汇报中讲述了保税区路名的故事。“贯通保税区南北的主干道富特路,路名中的‘富’‘特’二字,就是‘自由贸易’的英文‘Free Trade’首字母‘F’‘T’的谐音。”
“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外高桥挂牌成立后,外高桥的制度型开放达到了新高度。”刘宏在发言中提到,外高桥诞生了全国第一张负面清单、第一个自由贸易账户、第一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这些都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制度创新。“今后,外高桥将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同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推进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
外高桥的门,连接中国与世界。
瞄准双循环战略链接
“进入新发展阶段,上海和浦东正在积极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外高桥也有了新的发展蓝图。”刘宏说。
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总书记的话为外高桥的下一个三十年指明了方向。”刘宏说,“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资源配置能力方面,外高桥都将有新作为。”
目前外高桥保税区集聚了139个国家和地区的9485家外资企业,与215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外高桥在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上有天然优势。刘宏说,“通过保税区的平台,把国外的首发新品、高科技产品引入中国市场,这是国内市场积极参与全球市场资源配置的表现,也让中国老百姓享受到全球发展带来的红利。”
外高桥进口化妆品公共保税仓库,工作人员给进口化妆品贴标后,发往上海各大商场销售。 黄尖尖 摄
今天的外高桥保税区,就是这样一座万商云集的国际贸易城,产品销售额和工商税收连续多年占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半壁江山。各国企业扎根外高桥、深耕中国大市场的信心越来越足,160家世界500强企业,287家总部型机构在这里集聚。
“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要发展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要枢纽。”刘宏认为,这是保税区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么多的跨国企业总部,当初可能只是普通的贸易公司,如今在外高桥逐步成长为融合了贸易、投资、研发、结算、售后、区域管理等多种功能的集合体,这就是外高桥保税区的优势。”
刘宏表示,未来,外高桥保税区将按照总书记的指示,进一步突破国际贸易中转的瓶颈,深化“区港一体化”的运作模式,打造强有力、低成本、畅通的供应链,不断提升保税区的能级,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