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双喜临门!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方向班开...
3月6日下午,由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与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博音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听力康复方向班开班仪式在成都举行,校企双方代表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 据了解,四...
财经
-
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开馆暨 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
2021年5月1日下午3:00,由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广东省当代陶瓷美术馆主办的“养真——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家瓷艺精品(上海)邀请展”在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隆重开幕,展览将持续至5月15日...
民生
-
上海顾村大居建设基本恢复节奏,年内还有40余幅保...
上海百余项重大工程陆续复工,民生工程进展如何?4月9日,记者走访宝山区顾村大居拓展区新顾城BSPO-0104单元0401-04地块看到,两百余名建筑工人正在作业,施工现场基本恢复正常建设节奏。15栋15层高层住宅已出现...
20多年后再出发,上海港海铁联运业务能否弯道超车?
发布时间:2020/12/10 新闻 浏览:547

进入12月,无锡到上海洋山港的海铁联运通道打通,初期一周三班列车对开,这有望成为上海港第六条开设循环班列的海铁联运线路。
循环班列是指按客车化模式运营,每天固定列车车底、固定开行时间对开的列车。洋山港5条已开设循环班列的线路分别连接浙江的长兴、湖州,以及江苏的苏州、常州、海安,业务规模达到日均近1000标准箱。
今年前11月,循环班列发挥重要作用,靠近洋山港的铁路芦潮港站到发海铁联运集装箱共计20.59万标准箱,比去年全年增长151%,提前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补短板
上海港是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但海铁联运业务却是一块短板。近年来,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海铁联运成为国家战略部署。2019年11月,上港集团、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集装箱公司、中远海运集团四方股东合资成立上海港海铁联运有限公司,负责大力拓展这项业务。
海铁联运公司总经理陈伟介绍,打造循环班列的难点在于要在两地组织起稳定的货源。虽然铁路在远距离运输上具有运能大、成本低、安全性高和污染排放少等优势,但相比集装箱卡车直接把货物送至港口,海铁联运中间环节更多、更复杂,且铁路货运和海运规则、内贸与外贸规则之间,有诸多不匹配之处。
一年多以来,海铁联运公司结合国内其他港口的经验,不断推动两种运输方式更好地对接,并建立起一套平台系统,进一步探索海铁联运业务的全程信息化改造。
对于货主来说,通过海铁联运把货物发往上海洋山港,唯一的变化是,装箱环节需注意货物不能偏载,因为重心偏离可能导致集装箱在列车高速运行时“飞出去”。
循环班列开通后,海铁联运优势更为明显。铁路工作人员介绍,通常货运列车车底按需编组,存在一定不确定性。而循环班列采用固定车底,减少了列车编组作业,保障了车源的稳定。同时,固定时间开行,也让运输的时效性有了保证。
今年四季度,浙江一家大型外贸企业就主动找到海铁联运公司,该企业负责人表示,下半年全国出口货量激增,国内集卡司机、港口空箱短缺,卡车提货得不到保证,海铁联运产品有资源优势,更稳定。
目前上海港的海铁联运业务主要覆盖长三角,以及重庆、武汉、成都等共计8省21市。货物品类则包含汽车配件、光伏产品、户外家具、白色家电、电子产品、体育用品、纺织品等。迅猛增长的多样化多式联运产品,助推生产要素有序流通循环,进一步巩固了上海港作为世界大港的地位。
陈伟表示,未来公司将进一步开拓长江上游地区市场,以及郑州、西安、河南等内陆城市市场,建立起运输中西部地区进出口货物的优质大通道。在这方面,上海港连通全球300多个主要港口,有些航线国内其他港口没有,拥有一定优势。
再出发
1997年5月31日,原铁道部、上海铁路局、上海港务局的5家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上海华铁路港集装箱多式联运有限公司。那天上午,上海第一列海铁联运班列驶出军工路港区,前往成都。人们评价说,“铁老大”和“港老大”首次联手。
然而,20多年前,海铁联运发展面临诸多限制。当时,铁路客运仍未进入“高铁时代”,铁路运输优先保障客运,货运则优先保障煤炭、铁矿等黑货,通过上海港进出口的集装箱货物运输组织困难。遇上春运运力紧张,海铁联运业务就会因为没有车底而无法开展。
面对重重挑战,经过10多年的努力,上海港海铁联运业务一年的运输量也没有超过14万标准箱。这一数字与上海港全年的集装箱吞吐量比起来,完全是微不足道。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上海港海铁联运业务的发展陷入停滞状态,国内其他港口则后来居上。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青岛港海铁联运箱量达到138万标准箱,领跑全国沿海港口;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业务量突破80万标准箱,位列全国第二;而上海,仍然只有13余万标准箱。因此,有人评价说,上海“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20多年后,“铁老大”和“港老大”再次联手,这一次,硬件基础和软件观念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中国高铁事业的发展,如今绿皮车车底已不再是稀缺资源。同时,社会各界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也让海铁联运的意义进一步凸显。而两位“老大”经历市场化改革,也更具活力,更愿意放下“身段”彼此磨合,探索制定新的规则。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港奋起直追。今年前11月,全港海铁联运业务达到23.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79%。有业内人士表示,上海港用一年时间,完成了过去十多年都没有完成的使命。现在,在海铁联运的体制机制上,上海港与国内其他港口已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未来,各大港口比拼的是谁能进一步创新,引领行业变革。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陈伟心中已经有了三个方向:实现铁路货运和海运的单证互认,并全面推行电子单证;实现铁路箱、海运箱、自备箱各种箱源的互认;把铁路场站变成内陆无水港,成为港口的延伸,或者把铁路线修至港区内。
“根据规划,3至5年后,上海外高桥港区内将有望接入铁路网,这将是硬件条件的质变。我们现在建立体制机制、开拓市场,也是为未来奠定基础。”陈伟说,“到那时,公司一年的海铁联运业务突破100万标准箱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