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双喜临门!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方向班开...
3月6日下午,由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与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博音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听力康复方向班开班仪式在成都举行,校企双方代表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 据了解,四...
财经
-
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开馆暨 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
2021年5月1日下午3:00,由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广东省当代陶瓷美术馆主办的“养真——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家瓷艺精品(上海)邀请展”在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隆重开幕,展览将持续至5月15日...
民生
-
上海顾村大居建设基本恢复节奏,年内还有40余幅保...
上海百余项重大工程陆续复工,民生工程进展如何?4月9日,记者走访宝山区顾村大居拓展区新顾城BSPO-0104单元0401-04地块看到,两百余名建筑工人正在作业,施工现场基本恢复正常建设节奏。15栋15层高层住宅已出现...
上海一款“神器”被用过2000多万次,用户问最多的竟然是牛奶盒
发布时间:2020/01/17 民生 浏览:1000
摘要:截至去年12月底,该程序一共提供了2819.85万次查询服务,目前拥有500.49万名用户,平均每位用户的访问时长为3.24分钟。

2018年9月起,上海市绿化市容部门上线了名为“生活垃圾怎么分”的微信工具,使用者只需在查询框内输入物品名称,就能立刻知道这种物品应该扔到什么垃圾桶里。
今天,“生活垃圾怎么分”的2019年度报告正式出炉,上海市民查询分类次数最多的三种垃圾“浮出水面”。它们分别是:牛奶盒(302088次)、塑料袋(275553次)、鸡蛋壳(212685次)。
上线一年多后,这款工具已经成了许多人手机中的“必需品”。截至去年12月底,该程序一共提供了2819.85万次查询服务,目前拥有500.49万名用户,平均每位用户的访问时长为3.24分钟。
该程序上线至今最“火爆”的时候莫过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的2019年7月,该程序在这个月内提供了1147.15万次查询服务。

有趣的是,多达10.44%的用户来自其他城市,说明上海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方面的榜样作用得到了其他城市居民的认可,也说明垃圾分类正逐渐成为“全国一盘棋”,除了上海,其他城市的居民在其居住城市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也有主动了解垃圾分类知识和规则的需求。
另一个有趣的数据显示,“生活垃圾怎么分”用户的男女比例不平衡,男女比例为3:7。
不知道是男用户记性比较好,对垃圾分类的规则、逻辑一听就懂,不需要经常查询,还是女用户更追求完美主义,在垃圾分类这件事情上更加认真、严谨?
一些不属于生活垃圾范畴的废弃物,也成为被查询的“常客”。
数据显示,宠物、粪便、牛奶的累计查询量分别达到38029次、24574次、21268次,这反映出部分市民对城市废弃物收运处置体系的不了解。除了垃圾桶,他们其实还有其他处理废弃物的途径。比如,宠物尸体可以联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粪便则应当进入城市粪便处理系统。
仔细分析查询量,其实能找到不少市民在垃圾分类上的“盲区”,“这为我们不断升级优化后台,以及进一步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党委书记曹美琴表示。
据介绍,牛奶盒和塑料袋之所以查询量排前两位,是因为它们都是典型的容易混淆项,许多市民无法断定牛奶盒、塑料袋到底是干垃圾还是可回收物。
“分析后台数据,我们发现一些复杂的垃圾,不能简单地告诉别人它的分类是什么,这样没什么效果。”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的严雪梅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她们在宣传引导时,就强调以“是否清洗干净”作为可回收物和干垃圾的分水岭。
如果牛奶盒内的牛奶没喝完,要扔之前,先要把牛奶倒入下水道。之后再看各个人的“心情”,愿意清洗、压扁、吹干牛奶盒的人,可以把牛奶盒扔进可回收物桶;觉得这些太麻烦的,可以直接扔进干垃圾桶。
同理,珍珠奶茶杯也是一样的分类步骤和判断方法,通过几次查询和宣传,许多人关于容易混淆项该如何正确分类的记忆就得到了强化。
垃圾分类查询工具在为公众提供便利的同时,还被一些用户“开发”出了意想不到的用途。
后台数据显示,前任、渣男、人渣的查询量分别达到23079次、21122次和21398次。
或许把这些词语输入查询框的朋友并不在乎这些人属于哪一种垃圾,他们只是出于好奇,想试探下查询工具的“灵敏度”,又或者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自我认定这些查询对象是垃圾,寻求情感的宣泄。可毕竟查询对象是一个个大活人,就这么扔垃圾桶里,也放不下啊。


今天,“生活垃圾怎么分”的2019年度报告正式出炉,上海市民查询分类次数最多的三种垃圾“浮出水面”。它们分别是:牛奶盒(302088次)、塑料袋(275553次)、鸡蛋壳(212685次)。
上线一年多后,这款工具已经成了许多人手机中的“必需品”。截至去年12月底,该程序一共提供了2819.85万次查询服务,目前拥有500.49万名用户,平均每位用户的访问时长为3.24分钟。
该程序上线至今最“火爆”的时候莫过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的2019年7月,该程序在这个月内提供了1147.15万次查询服务。

有趣的是,多达10.44%的用户来自其他城市,说明上海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方面的榜样作用得到了其他城市居民的认可,也说明垃圾分类正逐渐成为“全国一盘棋”,除了上海,其他城市的居民在其居住城市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也有主动了解垃圾分类知识和规则的需求。
另一个有趣的数据显示,“生活垃圾怎么分”用户的男女比例不平衡,男女比例为3:7。
不知道是男用户记性比较好,对垃圾分类的规则、逻辑一听就懂,不需要经常查询,还是女用户更追求完美主义,在垃圾分类这件事情上更加认真、严谨?
一些不属于生活垃圾范畴的废弃物,也成为被查询的“常客”。
数据显示,宠物、粪便、牛奶的累计查询量分别达到38029次、24574次、21268次,这反映出部分市民对城市废弃物收运处置体系的不了解。除了垃圾桶,他们其实还有其他处理废弃物的途径。比如,宠物尸体可以联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粪便则应当进入城市粪便处理系统。
仔细分析查询量,其实能找到不少市民在垃圾分类上的“盲区”,“这为我们不断升级优化后台,以及进一步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党委书记曹美琴表示。
据介绍,牛奶盒和塑料袋之所以查询量排前两位,是因为它们都是典型的容易混淆项,许多市民无法断定牛奶盒、塑料袋到底是干垃圾还是可回收物。
“分析后台数据,我们发现一些复杂的垃圾,不能简单地告诉别人它的分类是什么,这样没什么效果。”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的严雪梅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她们在宣传引导时,就强调以“是否清洗干净”作为可回收物和干垃圾的分水岭。
如果牛奶盒内的牛奶没喝完,要扔之前,先要把牛奶倒入下水道。之后再看各个人的“心情”,愿意清洗、压扁、吹干牛奶盒的人,可以把牛奶盒扔进可回收物桶;觉得这些太麻烦的,可以直接扔进干垃圾桶。
同理,珍珠奶茶杯也是一样的分类步骤和判断方法,通过几次查询和宣传,许多人关于容易混淆项该如何正确分类的记忆就得到了强化。
垃圾分类查询工具在为公众提供便利的同时,还被一些用户“开发”出了意想不到的用途。
后台数据显示,前任、渣男、人渣的查询量分别达到23079次、21122次和21398次。
或许把这些词语输入查询框的朋友并不在乎这些人属于哪一种垃圾,他们只是出于好奇,想试探下查询工具的“灵敏度”,又或者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自我认定这些查询对象是垃圾,寻求情感的宣泄。可毕竟查询对象是一个个大活人,就这么扔垃圾桶里,也放不下啊。



上一篇: 进博商品进社区 关爱服务暖人心
发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