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双喜临门!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方向班开...
3月6日下午,由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与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博音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听力康复方向班开班仪式在成都举行,校企双方代表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 据了解,四...
财经
-
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开馆暨 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
2021年5月1日下午3:00,由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广东省当代陶瓷美术馆主办的“养真——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家瓷艺精品(上海)邀请展”在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隆重开幕,展览将持续至5月15日...
民生
-
上海顾村大居建设基本恢复节奏,年内还有40余幅保...
上海百余项重大工程陆续复工,民生工程进展如何?4月9日,记者走访宝山区顾村大居拓展区新顾城BSPO-0104单元0401-04地块看到,两百余名建筑工人正在作业,施工现场基本恢复正常建设节奏。15栋15层高层住宅已出现...
“七旬老人打工返乡”读懂高龄农民工的“父母心”
发布时间:2020/01/08 民生 浏览:985
近日,在陕西西安火车站,70岁的刘爷爷在外打工一年即将返乡,他说一年挣了3万元,每天生活费约10元,共支出3千多元,打工比种地轻松。老人说他有个女儿,生活也不容易,不想给她添负担。(1月7日澎湃新闻)
春节作为一个合家团圆的节日,驱动着许多人踏上了“回家的路”。不论是方便面、香肠和煮好的鸡蛋成为“农民工春运食谱”,还是父亲为5岁女儿带上了24斤菠萝蜜作为“回家的礼物”,抑或“七旬老人打工返乡”,春运为我们观察农民工提供了一扇窗户。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面对“七旬老人打工返乡”,不同的人们难免会出现“七嘴八舌”。有的人认为,高龄农民工年老体衰却不得不外出务工,生活不易;有的人觉得,七十岁的老人尚且自食其力,年轻人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还有的人指出,七十岁还能外出务工说明老人身体还不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不仅能力增加收入,也能够实现“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
对于许多农民而言,“干到干不动为止”不仅是一种生存压力,也是一种对劳动的热爱与认同。在乡村里,依然有不少农民在田间地头里劳作;伴随着经济市场化和人口流动化,一些老人选择了进城务工,因为城市里有比乡村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从事可以承受的绿化工作,让这位老人比留在乡村有了多得多的收入;不仅可以减轻女儿的负担,也可以为自己积攒养老资本。
“七旬老人打工返乡”说到底,只是一个群体生存生态的缩影。从法律的角度上来讲,女儿有给予年过七旬的老人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法定义务。可是,许多乡村老人并没有“等靠要”,而是懂得体谅子女的不容易,能够不麻烦子女的就尽量不麻烦子女,能够少让子女承担的就少让他们承担,能够自食其力就不会指望子女养老甚至还会给予子女帮扶。
著名人类学家阎云翔认为,“父母心”这个观念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感情上的,另一个是道德上的。从情感上看,父母对孩子的无私行为极大地体现了父母的爱;从道德上讲,父母也处在一种特定的道德压力之下。在乡土熟人社会,不懂得体谅子女、不懂得为子女分担的老人们,很容易在舆论场遭受批评质疑乃至污名化。读懂“七旬老人打工返乡”的爱与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高龄农民工的利益诉求与情感需要。
健全乡村老人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他们“老有所养”;做好老年就业体系与法律的接轨,健全劳动权益保护;面对“七旬老人打工返乡”,我们没有必要做过于悲情的解读,而是要为他们提供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让他们“生活多一些保障,心灵多一些温暖”。
上一篇: 浦东曹路延续12年的“百家宴”连起邻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