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双喜临门!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方向班开...
3月6日下午,由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与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首个听力康复产业学院——博音听力康复产业学院首届听力康复方向班开班仪式在成都举行,校企双方代表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 据了解,四...
财经
-
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开馆暨 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
2021年5月1日下午3:00,由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广东省当代陶瓷美术馆主办的“养真——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家瓷艺精品(上海)邀请展”在上海蓝波湾陶瓷艺术中心隆重开幕,展览将持续至5月15日...
民生
-
上海顾村大居建设基本恢复节奏,年内还有40余幅保...
上海百余项重大工程陆续复工,民生工程进展如何?4月9日,记者走访宝山区顾村大居拓展区新顾城BSPO-0104单元0401-04地块看到,两百余名建筑工人正在作业,施工现场基本恢复正常建设节奏。15栋15层高层住宅已出现...
幸存者讲述“犹太难民在上海”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9/04/18 民生 浏览:994
原标题:幸存者讲述“犹太难民在上海”的故事
贝蒂在讲述自己故事的展板前留影
当地时间4月16日,作为“犹太难民在上海”巡展系列活动之一的幸存者亲述往事活动在纽约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举行。两位曾经从纳粹德国逃难到上海的犹太难民,两位耄耋老人贝蒂·格雷本施科夫和丽莎·布兰德瓦因在活动现场讲述了他们在上海不同寻常的人生故事。
描绘犹太难民在上海生活图景
1939年,贝蒂随家人逃难到上海,那年她9岁,离开上海的时候,她20岁。用她自己的话说,她人生最好的时光是在上海度过的。当时,像贝蒂一样从德国来到上海的犹太难民孩子的生活与普通上海百姓的交集不多。他们通常上的是犹太人自己的学校,在家讲德语,在学校学英语。犹太人在上海不仅有自己的学校,还有自己的诊所、咖啡馆等等。
贝蒂说,她刚到上海时上海已经沦陷,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的恶劣行径,像极了德国纳粹歧视和虐待犹太人的所作所为,“看到那一幕,我心里很难过,也特别理解中国人那时的无助”。
贝蒂说,中国人从没有对她说过“丑陋的犹太人”这样的话,但这种话她在德国时经常听到,甚至还有骂得更难听的。1948年,贝蒂结识了一名俄国青年,几个月后两人在上海结婚。贝蒂结婚时穿的婚纱是她婆婆亲手缝制的。后来,贝蒂的两个女儿结婚时穿的婚纱也是这件。2013年,贝蒂将这件珍贵的“传家宝”捐赠给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1950年,已经怀有8个月身孕的贝蒂离开中国前往澳大利亚。贝蒂开玩笑说,她的大女儿是真正的“中国制造”。
“我当过难民,知道难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希望难民们永远不要放弃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贝蒂说,“我的很多亲人都在纳粹的大屠杀中遇害了,我是幸运的,来到上海活了下来。当年如果不是上海敞开大门,我们就不会有今天。那时候,中国人自己日子也不好过,但他们还是无私地收留我们,非常感谢。”
另一位幸存者丽莎的故事与贝蒂非常相似。贝蒂说,丽莎的故事让她觉得她俩就是对孪生姐妹。两位老人彼此叙述往事,重温难忘经历,描绘出一幅犹太难民在上海的生活图景。
“中国故事”拥有更多听众和读者
此次巡展由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和虹口区政府指导,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共同主办。
据了解,从3月初开始的此次巡展将持续至5月底,除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外,还有三个图书馆分馆也同步举行系列活动。在布鲁克林,犹太裔分布在十几个社区,三个分馆选择的地点都是犹太人较为集中的地区。此外,形式多样化也是此次巡展的一个特点,除了16日的幸存者亲述往事外,巡展还包括图片展、影片展、讲座等。此次参展的影片包括《生命的记忆——犹太人在上海》《上海馀生》《上海方舟》三部纪录片。巡展还通过网络平台鼓励公众参与评论,讲出自己相似的家族故事。
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语言文学部主任、“犹太难民在上海”项目负责人徐桃发介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给2万多名犹太难民提供栖身之地这段历史,许多美国人并不知道,此次巡展就是希望让这段上海故事被更多美国人所了解。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布鲁克林地区有50万华人和58万犹太人,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有50多个分馆,在这里举办“犹太难民在上海”巡展,可以使巡展深入到地区各个社区,吸引大批相关群体人士前来参观。不仅如此,巡展通过布鲁克林向外辐射,已经对纽约其他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活动期间,皇后区图书馆找到主办方,希望能把巡展办到皇后区去。这种连锁效应使得“中国故事”拥有更多的听众和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