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八旬渔光邨将再现“昔日芳华” 整体保护性修缮工程启动

新闻

上海糖酒集团闪耀光明美食嘉年华 共绘产业向“新”力 上海糖酒集团闪耀光明美食嘉年华 共绘产业向“新”力

4月19日至21日,为期三天的2024 FORMULA 1 联想中国大奖赛即将在上海国际赛车场火热开赛,除了中国首位F...

财经

“好样的 吴兴”成网络热词  吴兴新青年城市火出圈 “好样的 吴兴”成网络热词 吴兴新青年城市火出圈

  诠释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介绍悠久历史文化积淀、讲述人文风情、展示城市美景与美食,这些极具视...

民生

让6476户居民告别“厨卫共用”,闵行江川路街道有四大“法宝” 让6476户居民告别“厨卫共用”,闵行江川路街道有四...

4月22日报道:随着复工复产步伐的加快,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旧改工作也按下了“重启键”。记者近日在闵...

八旬渔光邨将再现“昔日芳华” 整体保护性修缮工程启动

发布时间:2019/08/16 新闻 浏览:987

“潮水升、浪花涌,渔船儿飘飘各西东;轻撒网、紧拉绳,烟雾里辛苦等鱼踪……”85年前,一部名叫《渔光曲》的电影在上海连映84天,不但创下了票房奇迹,更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第9名,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此后不久,在上海的西部,一片住宅拔地而起,是当时中南银行的家属楼。经过一番讨论,选用了大热电影《渔光曲》的两字“渔光”来命名家属楼——“渔光邨”这三个字便沿用至今。
如今,建于1938年的渔光邨已是一位“耄耋老人”。近日,长宁区启动了渔光邨的整体保护性修缮工程,预计到今年12月份,整个工程将进入尾声。
距上次大修已十多年
镇宁路255、265、275、285弄共同组合构成了渔光邨,彼此间为四条平行弄堂、五排房子,弄堂间并不互通。2005年,渔光邨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从出生起就生活在渔光邨的李伟栋今年已经70岁了,他告诉记者,如今镇宁路南段最初是渔光邨内的大弄堂,彼时,渔光邨的大门在愚园路上。上世纪50年代弄堂变成了镇宁路,于是才有了如今的这番布局。
李伟栋所居住的房子是其爷爷从中南银行职员手中买来的,之后,便成为一家人安身立命的所在。他还记得,渔光邨的房子很讲究,每幢楼的底楼都有一个小锅炉,热水不断地供往各个楼层,洋松木的地板踩上去好像弹簧一样有弹性……“小时候,奶奶带我出门,下午4点的愚园路已经没什么人了,那时候的渔光邨安静得很。年纪稍大一点,最喜欢去285弄看看,因为那里的汽车间不断有汽车开进开出。”
随着福利分房、商品房买卖的出现,不少儿时的玩伴都搬至他处,但李伟栋一直没有离开,“这里出入方便,生活又便捷,像我们年纪大的,最离不开的医院这附近1公里有好几家。”他话锋一转,表示老房子也和上了年纪的老人一样,需要定期修缮保养,如果他没记错的话,这次修缮应该是他见过的第四次大修了。
因为修缮工程正在进行,渔光邨内搭满了脚手架。负责此次修缮工程的新长宁集团装饰实业有限公司项目工程师陶凌告诉记者,和很多里弄住宅“72家房客”的密度相比,渔光邨的居住密度并不算高,一幢三层建筑的寓所里基本都是2-3户居民,有的甚至是一幢一户。“因此整个房屋的折损率并不算太高,但距离上次大修已经十多年时间了,因此外立面的损耗还是比较明显的。”
渔光邨的外墙是清一色的拉毛墙,唯一不同的是毛头密度更为细小。为此,工人师傅多番尝试后,并没有采用拉毛刷这种传统拉毛墙的处理工艺,而是购买了滚筒并对筒面进行了技术改装,这才有了眼前这重获新生的拉毛墙面:毛头排列紧密却又错落有致。
  马赛克、屋顶烟囱归来
渔光邨最初的设计是服务于中南银行职工的53幢家属住宅,基本是一幢一户,部分住宅还配备有汽车间,下层停放汽车、上层居住司机,不可谓不考究。而其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马赛克贴面了。在渔光邨内,马赛克不仅被镶嵌在了窗楣、窗台上,甚至连厨房地板也是马赛克拼贴,并且和窗楣、窗台形成了系统性的风格。
只不过,几十年过去了,马赛克风化、剥落的情况比较严重,尤其是底层北面的厨房一侧,长期的油烟熏润,很多马赛克已经变成黑乎乎的一片,早已看不出原先的模样了。这次,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与高压水枪冲洗,很多马赛克被恢复到了原来的颜色,以至于很多后搬进来的居民在看到马赛克翻新的那一刹那,还很是意外:“本以为马赛克都是黑色的,没想到不但有白色,还有拼贴出来的花纹”。
陶凌告诉记者,这些马赛克是渔光邨的特色。他们对剥落的马赛克进行了成分分析,毕竟是几十年前的东西,工艺、用料和如今都不一样,只有找到尽量相似的,在拼贴的时候才能尽量保持外观平整与统一。最后,定制的马赛克颜色和以前留下来的差不多,只是厚度上略薄,为此,工人们在铺设时特意上了厚厚一层水泥浆,以保持和老贴面的水平度。
除了马赛克恢复原貌,渔光邨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屋顶烟囱。和人们印象中的烟囱不同,渔光邨的烟囱特别高,有2.5米左右,且基本都与承重墙保持垂直,和很多建造在屋顶部位的烟囱很不相同。
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烟囱有的破损了,有的彻底消失了。这次,按照保留下来的烟囱式样,对其进行统一恢复也是修缮的内容之一。在陶凌给记者展示的资料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如今保留的烟囱正是当初的那般模样。
作为砖木结构的老建筑,渔光邨也面临着众多老建筑同样的问题——白蚁。由于木结构的老化,房屋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渗水困扰,而潮湿的环境又是白蚁滋生的温床。所以,这次修缮也对数处存在安全隐患的屋架檩条进行了调换,同时对屋内外的渗漏点进行了修补,以确保房屋的安全。刚刚过去的“利奇马”台风下,老宅子抵抗住了风雨的侵袭,施工队的办公处没有接到一起居民关于漏水的报修。
走进渔光邨的一栋民居,记者见到了李伟栋口中像弹簧一样的洋松木地板,除了地板,洋松木还被大量使用在楼梯间。经年的使用让楼梯略有变形,但扶梯上的镂空雕花即便用如今的眼光来看,也是极其雅致。
陶凌告诉记者,等到外部修缮全部结束后,他们将对公共部位的木质楼梯开展检查,将一些塌陷、存在蚁患的楼梯踏步予以更换,确保居民们的使用安全。
  一首《渔光曲》,一片渔光邨
提起渔光邨,不少老上海人可能会想到上世纪那部著名电影《渔光曲》。当时,左翼文艺界摄制的爱国进步电影《渔光曲》正风靡上海。
1934年的6月14日,电影《渔光曲》在上海金城大戏院(今黄浦剧场)首映。当时正逢酷暑,但依然无法阻挡市民们观影的脚步。《渔光曲》连映84天,创下票房奇迹,不仅在上海引起轰动,也受到欧美人士的关注。厉麟似等著名电影人将此影片推介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得第9名,《渔光曲》也被誉为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73岁的周光复对那段历史耳熟能详,因为他家的亲友当时正在中南银行任职。因为这部电影刮起的旋风,也因为当时抗日爱国的意愿空前热烈,这片住宅得名“渔光邨”。
此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渔光邨”都是这一带的地标。周光复告诉记者,小时候,20路、21路公交车到愚园路镇宁站时,售票员总是操着流利的沪语提醒:镇宁路“渔光邨”到了。“这么多年过去了,21路不到渔光邨了,20路还是在附近”。
优秀的历史建筑历经岁月沉淀,是凝固的艺术,更是城市的无价之宝,其散发出来的魅力不仅是建筑的本身,更体现在曾经在此居住过的人身上。如今的渔光邨暂时遮蔽于脚手架之下,但假以时日,这片老宅的光辉定将重现。

姓 名:
邮箱
留 言: